第A08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好一朵美丽的“双色木耳”
新闻搜索: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1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一朵美丽的“双色木耳”
这两年,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近半村民“玩转”新农业,种植白背毛木耳,走上致富路
木耳的颜色一面黑一面白
村民正在将生产菌菇的原料装袋
大棚里,村民正在摆放原料袋
 

N本报记者 谢晶思 吴光辉

童正忠 练仁福/文 林丹/图

本报讯 8月27日下午,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

“潘书记,记者来了!”顺着村民的声音看去,不一会,一位头顶芦苇草帽、脚穿胶底布鞋,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迎面走了过来,他就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小平,同时也是元翔食用菌合作社的发起人。

这两年,在潘小平的带领下,这个800多人口的村子中,近一半的人“玩”起新农业,靠着种植白背毛木耳,纷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进元翔食用菌合作社,只见工人们有序地进出,一片繁忙。门口,制作培养基的木屑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车间,村民们熟悉地对培养基进行装袋、接种;100亩的种植大棚中,村民推着一车车的培养基,将它们一一摆上架。“每年这个时节,白背毛木耳要开始播种了,也成了大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潘小平说,明年元旦前后,这季毛木耳就能收获了。

在大棚内,潘小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今年白背毛木耳的年种植量为100万袋,预计可产出木耳干品70吨,每吨可以卖到3.9万元,产值就是近300万元。“木耳利润率可达30%左右,这两年,农民收入因此增加了2000多元,村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但最初引种白背毛木耳,并无人响应支持。

2007年,村两委组织人员专门赴漳州学习、引种。“回来后,村民们对于新项目疑虑重重,不敢响应。”潘小平说,2008年,村里先引进了一家白背毛木耳种植加工企业,开始进行种植的示范、推广工作。没想到的是,白背毛木耳的生长条件与孔元村的气候环境“一拍即合”,这家公司当年不仅收回了全部的种植成本,还有赢利。

种植大获成功,村民们看到了实惠,参与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2008年底,18户农民合资建立了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

“社员依托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所获利润按股份比例分红。”潘小平说,如今合作社的成员扩大到了36户,还有60多户参与生产,效益惠及全村400多人。

“种植和村民原有的产业并不冲突。白背毛木耳每年8月前后播种,次年元旦前后采摘,一直可以采摘到6月份,与传统的农忙时间正好错开。”潘小平说,目前合作社中的劳动力以本村村民为主,村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统筹利用。

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孔元村白背毛木耳闯出了品牌。“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国内市场也打开了,基本上供不应求。”潘小平还聊起了一个细节,说日本的采购商曾自费赶到村里,经过多轮检测,确定完全合格后才签订订货合同。“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把白背毛木耳做成一个产业。”潘小平说。

白背毛木耳

白背毛木耳因

背面生长白绒毛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双色木耳”。绒毛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由于该木耳栽培时场地和设备的投资不会太高,产品又深受市场欢迎,展现出较好的收益率,近几年来成为不少农民种植的首选菌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