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薇 包华 实习生 翁璇文/图
专家观点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故事,就一定能达到高层次的阅读水平。”
“不会鉴别书籍品质的妈妈不是好妈妈。”
“获得品鉴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体验。”
“与孩子一起读一本好书,不但孩子受益,自己也受益。”
本报讯 只喂好的饭菜给孩子吃,孩子是不会“饱”的,还要用高品质的书来喂养孩子。如今市面上的少儿读物浩如烟海,金子和沙子并存,就看家长有没有一双火眼金睛。上周六,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海峡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郑伟副教授来到“海都家长会”,与家长们分享了“书海淘宝”的心得,教给大家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高招。他建议,家里的藏书不要太多,多了孩子就不会珍惜,要用适度的“稀缺感”让孩子产生阅读动力。
先来测测你的品鉴能力
讲座一开始,郑伟就指出,早期阅读接触的读物对儿童一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到。
郑伟给现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测试。他绘声绘色地讲了两个小故事——《粉红小猪》和《李子核》,请大家评评哪个故事品质更高。结果现场的听众分成两派,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更喜欢“粉红小猪乘坐粉红火车,帮助小猫找到妈妈”的故事。
随后答案揭晓,《粉红小猪》是郑伟学生的课堂习作,而《李子核》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后者品质显然更高。然而,年幼的孩子总是喜欢动物拟人化的讲述手法,一些出版社看准了这个市场,以“贴标签”的方式,用各种动物代替人来演绎平淡无奇的故事,吸引孩子的目光,这给家长们选书带来了挑战。对此,郑伟传授了一个“反侦察”高招——把故事里所有拟人化的动物都换成人,看故事是否仍然精彩,如果不,那它就是一种“假想象力”。
郑伟指出,书的品质包括书的内容、作者的背景、译者的水平、出版社的专业性、书籍的装帧水平、插图的水准、与读者阅读能力的匹配水平等多方面,挑书的时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例如,买百科全书和字典这类工具书,就应该选择专业性强的出版社。“现在字典克隆的现象非常普遍。”郑伟说,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书店里就有五六个版本,看上去几乎一样,但最权威的还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
再说插图,同样是“抓着树干荡秋千”这句话,品质差的书只画一个孩子在荡秋千,而品质好的书,画的是浓密的树叶中露出一双小脚丫,地上还放着一双小鞋子,意境大不相同。
培养眼光还得不断学习
家长如何才能为孩子寻获最优品质的图书呢?首先是家长个人的成长,获得大浪淘沙的能力。“只要多接触,多学习,就能逐渐培养起选书的眼光。”郑伟说,获得品鉴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陪着孩子“再长大一次”,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
郑伟也强调,家长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不是非得把自己变成专家,也不必把“与孩子一块读书”当成一项任务。要把为孩子挑书、亲子共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持之以恒,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说,即使是孩子已经识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家长也应该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而且还要大声地朗读,这样可以通过听觉的吸收,帮助孩子建立起语言的美感。
郑伟还建议,家里不要放太多书。“现代人为什么焦虑?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如果你家里已经有很多书了,我建议你把它们收起来。”郑伟认为,家里书太多,孩子一定不会珍惜,他觉得随时都可以读。制造适度的稀缺感,这本身就是让孩子产生阅读动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他说,百科全书、工具书、古典名著、自然科学类和艺术欣赏类等一些特别精彩的书,可以作为家庭常备书,而童话、故事、小说、漫画等等,家长可以借阅。
用“陷阱”诱惑孩子读好书
当天的讲座吸引了100多名家长参加,有年轻的父母,也有爷爷奶奶。一对80后的小夫妻,抱着11个月大的宝宝来听课,他们说,要提前做好准备。
讲座结束之后,郑伟老师被家长们团团包围。“我的孩子就喜欢看奥特曼,怎么办?”“小孩喜欢看日韩漫画,别的书都没有兴趣。”……
郑伟表示,阅读就像盖房子,一楼盖好盖二楼,可是有的孩子一楼盖好了还是盖一楼,没有进步,阅读面得不到拓展。对于这样的孩子,说教是没有用的,家长就要动动脑筋,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还有比这更好看的书”。
他建议家长可以设置“甜蜜的陷阱”。例如,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把一本书推荐给孩子之前,父母先阅读,然后故意经常在孩子面前讨论书中的人物或情节,引起孩子阅读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