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围观者起哄 女生跳下五楼
南京大巴劫持案 警方被指处置不当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观者起哄 女生跳下五楼
93岁老人来回挥手劝说“不要跳”,也有人喊“要跳赶快跳”;女生落在气垫上,最终仅受轻伤
女生茫然地看着地面
老人周泽骅颤巍巍摇动着手臂
 

N中国青年报

8月23日,在上海这个安静的老式居民区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女孩爬到152号楼五楼的窗台外。她在窗台上整整坐了四个多小时,对营救她的女民警“毫不理睬”。围观者越来越多,有人抱着肩膀、面带笑容地围观,有人大喊“你爽气点,要跳赶快跳”,甚至有人为“跳或不跳”立下赌约。他们花几个小时围观那个坐在高处的21岁女孩,一点点耗尽她对生命最后的留恋。只有93岁的他,挥着苍老的手臂,用尽力气发出一点嘶哑微弱的声音:“不要跳,不要跳!”

现场有人嬉笑着向女孩“勾手”

“你爽气点儿,要跳赶快跳。”也有人抬头向楼上喊。

8月23日12点多,住在一楼的金老太出门倒垃圾时,看到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坐在窗台外,双脚在空中晃荡着。

下午1点半左右,接到报案几分钟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来。距离女孩脚下十几米的草地上,救生气垫被放在上面。

“有人跳楼”的消息迅速蔓延,下午3点钟左右,现场围观者已近两百人。紧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

上海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沈戬下午两点左右赶到现场,那时,他感觉到旁边已经有人“等急了”。

“好下来嘞!走下来要么跳下来都可以的。”有人笑着说。

“你爽气点儿,要跳赶快跳。”也有人抬头向楼上喊。

现场有人嬉笑着向女孩做出“勾手”的姿势。在沈戬当天拍摄的视频里,围观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视频里模糊地传来类似“跳啊”的声音。

而叫嚣的人们与女孩之间的距离,不过十几米。

就在这位记者身旁,两个中年男人甚至设立了“赌约”:“她肯定不会跳,不信我跟你打赌,跳了,晚上我请你。”这些人都让沈戬觉得,自己并不在一个跳楼现场,而更像是在一个“热闹的片场”。

就在抱着肩膀围观和起哄的人们来不及注意的一个瞬间,女孩从5楼坠落。

坐轮椅的老人站着劝了15分钟

他颤巍巍地举起竹竿般细而苍老的双臂,不断来回挥着,“不要跳,不要跳”

除了女孩自己,也许再没有人知道,她最终坠楼是否与地面上人们“跳啊跳啊”的喊声有关。

毕竟,很多人都曾想尽办法营救女孩。周泽骅或许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这位瘦高老人的住处距离152号楼不远。他今年93岁,头发和眉毛全都白了。

他每说几句话,都要伴以一阵剧烈的咳嗽。他的耳朵也不灵光了,但23日下午4点,他却从楼上邻居那里听到了有人想要跳楼的消息。

坐在那辆钢圈已生锈的轮椅上,老人来到152号楼楼下。人太多了,他不得不站起来,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蹭着,直到警戒线前。他看不清女孩的相貌,只见到她“穿了一双运动鞋,脚在窗台下晃”。

周泽骅焦急地冲着楼上喊:“不要跳,不要跳,有什么事情回家和妈妈讲讲,就都解决了。”

可这个早年患了肺气肿的老人,只能传出一点嘶哑微弱的声音。他担心,“声音不大,不知道女孩子听见没听见”,于是就颤颤巍巍地举起竹竿般细而苍老的双臂,不断来回挥着,“不要跳,不要跳”。

周泽骅整整站了15分钟,直到双腿再也支撑不住。人们还记得,保姆将轮椅上的老人推回家去时,他仍旧努力地回过身来,冲着女孩的方向不断地挥手。

刺耳的起哄声几乎从未断绝

整个社会正面临跳“道德之楼”的问题,我们将要选择的,是跳下去,还是拯救自己?

沈戬在现场拍摄的视频,不但捕捉到人群的哄笑和“跳啊”的声音,也捕捉到老人颤巍巍摇动着的手臂。这段视频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两万多次,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则已过百万。

有人看到这位老人“身后尽是嬉笑的脸,等待别人鲜血换取瞬间刺激的看客”。也有一个北京女孩想起自己曾在公司大楼见到的跳楼场景:“(人们)在底下笑着等她跳,还有人起哄催促快跳。当女孩被救下后,散去的人群意犹未尽,骂声一片极度失望。”

一切正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所说:“这绝不只是哪一个小社区独有的问题。”同样,也并非哪一个城市独有的问题。

跳楼现场这样刺耳的起哄声几乎从未断绝,它曾出现在2003年的湖南湘潭,2007年的海口和成都,2009年的成都和上饶,2010年的鞍山,以及2011年的上海。

在万俊人看来,“很多人都以为别人的灾难与己无关,甚至觉得看到他人灾难是自己的幸运,但假如你就处在这灾难之中又怎么办呢?”

“社会现在非常危险,人们已经没有羞耻感,没有好恶观了。”这位教授重重地叹了口气,“整个社会正面临跳‘道德之楼’的问题,我们将要选择的,是跳下去,还是拯救自己?”

围观者都在指证他人

几乎每一个人都承认现场有人起哄,但没有一个人声称自己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在指证他人。

最终,女孩瘦弱的身体摔在了救生气垫上,然后又被弹向旁边的排水沟,被送上救护车时,她“脸上都是血”。

当时围在现场的人们,大多是在第二天的新闻里拼凑出这个女孩的信息。她今年21岁,在安徽长大,目前在上海一所大学读大三。从5月份起,女孩租下152号楼的一个小房间。情感纠纷让她走上了窗台。

除了一处骨折和脸部擦伤,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她很快就出院了,并回到一直租住的小屋休养。她仍然是原来那个爱美的女孩子,因为脸部受伤,还曾紧张地追问急诊室的医生“将来会不会留疤”。

如今,这个曾经平静的小区因为起哄声而成了舆论的焦点。记者在这里找到了十几个当时在现场的围观者,几乎每一个人在与记者聊起时,都承认现场有人在起哄,但没有一个人声称自己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在指证他人。

一叶知秋

本期主持 谢秋莲

有羞耻感就有救赎希望

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从日本记录片中开始注意到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在自己的国土,漠然围观同胞被外国人枪毙。鲁迅由此顿悟到比健康体魄更重要的,是民智的开化和独立思考的灵魂,因此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在《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中塑造了种种看客形象。

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言犹在耳,他所批判的看客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比比皆是:女子公厕被强奸,40人围观无人报警;讨薪民工操刀自残讨债,围观者喊再来一刀;至于对欲跳楼跳塔的轻生者,起哄快跳的故事,也“非哪一个城市独有的问题”。

以上诸看客不外两种类型——一是面对轻生者不予救援反而起哄鼓劲,二是麻木围观陋行、罪行而不予讨伐或制止。第一类看客的心态核心是冷漠,冷漠中又生出些寻刺激之心,第二类看客除了冷漠和寻刺激,心中还多了些怯懦。

看客们还是知道点羞耻的,如在上海女孩跳楼事件中,记者事后探访围观者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承认现场有人起哄,但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参与其中,都在指证他人”。有羞耻感,就还有救赎的希望。况且,仅仅谴责看客并不能解决问题,看客心态的光大,恐怕根本还在换位思考和人本教育的缺乏,以及国人重功利轻独立精神的文化传统。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