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国际重点/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温家宝:望菲妥善处理香港人质事件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
青春的横幅
为扶持机场就鼓励公款打飞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

 

N詹勇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无所不在,报道触角无孔不入,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对此,不少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批评是一种宝贵的支持”、“表扬和批评都是爱”。

当然,也有一些人闻功则喜,闻过则怒,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把自己工作的过失推到传媒身上。应当承认,确实有少数媒体在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的误导下,炮制“纸馅包子”,谣传“尸油煮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媒体的正面作用、拒斥舆论的批评监督。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正常的舆论监督正是工作的推进器。

敏锐感知社会痛点、难点、焦点,真实还原问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履行胡锦涛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社会职能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在质疑声中揭露“周老虎”真相、修复政府公信力,在反思“被精神病”现象中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在持续追问中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这些案例彰显了媒体参与、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也说明媒体的介入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明智而负责的治理者,不仅能主动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监督环境,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政治素养;而且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由问题入手,实现善治。

“一条微博、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翅膀”。这“风暴”,到底是“过也,人皆见之”的嘘声,还是“更也,人皆仰之”的掌声?赢得好评,当从善待“差评”开始。(本文转载自8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