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5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家有只“狐仙大人”
三个版本说“吉庇巷”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征集内河故事追溯城市文明”特别策划之“读者互动篇”
三个版本说“吉庇巷”

 

N栏目主持 李帅

连日来,海峡都市报与福州市委文明办已联合推出七期“征集内河故事追溯城市文明”报道,就内河的故事,广大读者“百家争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赞许,也有批评,一个关注、评说内河故事的热潮正在形成。

读者林女士说,这一系列报道的价值之一就是“另辟蹊径”,没有拘泥于一些故事的“经典版本”,让更多的老百姓讲了更有“草根气息”的故事。读者陈先生则提议,应选登一下每一篇报道之后的读者反馈,因为那些故事太古老了,我们都是看了报道,才打开记忆的闸门。

昨天,精通文史的苏老先生则对本报8月31日N4版内河故事《安泰河边“凤凰男”雪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文中提到“‘凤凰男’是穷书生,没功名前,因赊肉被一屠户欺辱;一年后,书生发奋图强高中状元,再遇屠户时,以‘当街拿杀猪刀向状元郎,有行刺嫌疑’为借口,将屠户抓捕,一雪前耻”。读到了这些文字,他觉得有好多的话要说。

“吉庇巷”的三个故事

苏老先生告诉主持人,吉庇巷的由来何止一个故事,他发现共有三个版本:

最早的一个版本是:百姓避黄巢兵马“急避巷内”。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进入福州时,在那个信息落后的年代,关于起义军杀人放火的谣言不胫而走,老百姓纷纷躲入一条巷子里,后来,这条巷子就称为“急避巷”。这个版本,不少福州的老年人都知道。

第二种版本是:明朝的黄仲昭写了一本《八闽通志》,里面记载,吉庇巷是宋代丞相郑性之的故里,后称“及第巷”,讹称“急避巷”;明嘉靖年间改为吉庇巷。苏老先生认为:因为郑性之曾经“状元及第”,称“及第巷”。

第三种版本:“状元郎雪耻”。民众“急避”巷内,在民间,这个版本流传最广,而且还有不同的故事情节。与《安泰河边“凤凰男”雪耻》里讲述情节不同的是,另有一个故事直接“点名”,说雪耻的状元郎名字就叫郑性之,还加入了提诗这个情节,说郑性之没功名前,到一家肉铺去赊肉,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屠夫的污辱。此后,郑性之画了一匹马,题了一首诗在画上,还把画烧了祭灶,上面写着:“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来,郑性之中了状元,还封了官,找个借口杀屠夫,这些情节都是《安泰河边“凤凰男”雪耻》里没有的。

史书为证吉庇巷为“及第巷”

苏老先生说,他的个人看法倾向第二种版本,因为有史书为记。《八闽通志》和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福州坊巷、地名的书籍均持同一观点:吉庇巷的来历是“及第巷”。可是,“状元郎雪耻”的故事因为情节精彩在社会上传得太广,以至于老百姓相信故事,都不大知道吉庇巷由来的“正版说法”。

而且,早在明朝的时候,大家都把“状元郎雪耻”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八闽通志》的作者黄仲昭是明朝人,他在书中就反对所谓郑性之“雪耻”的观点,他认为郑性之是朱熹的学生,出仕以后,政绩颇显(可参阅《福州姓氏志》有关郑性之条目),不至于做出报复屠夫之类颇悖“士大夫”情理的丑事。郑性之死后,被巷中里社供奉为社神,足以见百姓民心所向。所以,还是第二种版本最靠谱。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