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库全书》中福建文献占了10%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首部地方文化总集《福建文献汇编》正式出版,堪称福建版《四库全书》,不整理不知道
《四库全书》中福建文献占了10%

160册、6500万字,收近万卷福建文献的《福建文献汇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六月八日,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专程到福建工程学院了解文献出版情况,图为汪毅夫在翻阅《福建文献汇编》
 

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日前,由福建省工程学院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福建文献汇编》正式出版发行,这部文献辑录了《四库全书》中所有有关福建的文献及研究福建文化的全部著作,堪称福建版的《四库全书》。它的出版弥补了福建一直没有地方文化总集的遗憾,充分体现了福建乡邦文献的地位。

此套地方典籍用的是国家图书馆独家授权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为全面反映福建的历史文化,严格按照《四库全书》的体例编纂,把关于福建籍知名人士撰写、编述的重要传世文献、非福建人研究的福建文化著作一网打尽,共6500万字,收录近万卷的文献。

一直都知道福建的文献很丰富,但有多么丰富从未有人做过统计。

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在文津阁《四库全书》中,有关福建的文献资料竟然占了10%。

为什么是福建工程学院来编纂?

因为林纾

福建工程学院的校长蒋新华看着这套“巨大”的丛书,掩饰不住心里的喜悦,三年时间、160册、结束了福建历史文献虽卷帙浩繁却零散未理……蒋新华没有理由不喜悦。为什么是一所工科为主的院校来完成这样文献整理工程?

蒋新华用“偶然”和“巧合”来形容。

其实这其中并非完全的“偶然”和“巧合”。

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末代帝师陈宝琛和著名闽绅林纾1896年创下的苍霞精舍。而林纾不仅是中国翻译史的标杆,还与著名的商务出版社渊源匪浅。不仅他的译作,他的灵异小说也几乎都由商务出版社出版,而商务印书馆保存的他的手稿和各类资料最为完整……

“我们开始是冲着林纾去的,但无意之中了解到他们有意出版地方文献的想法,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蒋新华说,这就是偶然。这是项工程,很难,对于一所传统工科院校尤其难,“为什么是一所工科强势的院校去完成?我想我的答案是:作为一所大学,都是有责任为文化的传承做一些事,不论是工科还是文科。”

蒋新华为了这项出版工程几次专程飞往北京,“在商务印书馆,你可以看到他们挂着的作者的画像:陈宝琛、林纾、邹韬奋(是工程学院的校友)、高梦旦(长乐人、商务印书馆著名的出版人)……福建人牛啊!”

福建工程学院之所以要做这么一套厚重之书,蒋新华的想法是:1.林纾是我们老祖宗,他开福州新学之始,学校要为继承文脉做一点事;2.想通过做《福建文献汇编》,将文科的学科带上去,培养一批人,通过项目带动科研水平,网罗一批专家学者。

其实之前商务印书馆也曾和福建的其他高校接触,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主任、这套文献汇编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晓慧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也许是文献的体量和资源难度太大,没敢碰,我在和商务出版社商讨时,也没很大的把握,我说‘学校会大力支持的’,但蒋校长在一旁却说:‘不是大力支持,而是百分百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这一次蒋新华和他的工程学院是要“豁出去”了。一些偏远的省份都将文献典籍的巨构做起来了,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我们却落后一步,不能再推辞。因为林纾,因为一份对文化的责任。

为何不收台湾典籍?

因为之前已有《台湾文献汇刊》

和出版方几次碰头之后,编纂工作很快就开始。编纂最难的是选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怎么选?哪些选,哪些不选?官撰之作收不收?名家游宦福建之作是否考虑?怎么编排体例?……思考商量了很久,在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卢仁龙先生的帮助下,编纂工作组很快统一了意见,几番修改后统一的体例制定出来了:

所收典籍限定为福建地域,台湾自清中期独立建制,又有《台湾文献汇刊》等多种文献行世,故不阑入;本编所收典籍均为反映并体现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所收暂限成书于一九一二年以前者;所收作者均为福建籍知名人士撰写、编述的重要传世文献以及非福建籍人士研究福建文化历史的作品,以全面反映福建历史文化;福建人参与的官撰之作,与福建文化无关的文献不收;客居、寄籍福建的非福建人作品不收;限于影印,各类著述中之有关福建史料不做摘录,只收完整之作……

朱晓慧介绍说:“除了第一条,其他的条款争议并不大,闽台文化渊源太多,台湾一些牵涉到福建的文献要不要收?因为它和福建文献有直接的关系,编纂委员会考虑非常久,最后决定割舍台湾这块,因为台湾出过一套《台湾文献丛刊》,厦大版的是在它基础上在大陆出版,两套书合璧,就是一部非常完整的闽台文化渊源的历史见证。”

朱晓慧还说,在台湾有不少学者研究福建文化,当代享誉华人世界的著名学者龚鹏程就是一个。他祖籍江西,27岁时便成为台湾最年轻的国学博士,南华大学、佛光大学都是他一手创办的。在卢仁龙先生的引荐下,他对这个项目极其关注,几乎是主动为这套书出谋划策。他是两岸学术交流的第一人,那时候大家不敢来,他说要来,第一次来的就是福州,单枪匹马到福州参加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文学理论会议。两岸开放后,他是第一个组团来中国大陆办学术研讨会的人。因为他的学识、对文献收集的重视,另外我们也想借用台湾学者的眼光、思维和智慧,互相合作来完成。

福建文献有多丰富?

做完这套书才知道占到《四库全书》的10%

这套福建版的“四库全书”《福建文献汇编》填补了福建区域出版史上的一个空白,之所以空着是因为庞杂,体量大,缺乏资金与善本文献,没人牵头。

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源,完全没法做下来。《福建文献汇编》出版的关键在于获得善本文献。商务印书馆有着百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古籍善本典藏,福建工程学院和商务印书馆合作,通过利用旧版收藏和移用有关资源,节省了许多典籍底本费用支出和部分制版费用。

朱晓慧说,要做大型地方文献集成,一是收集资料很困难;二是我们的资源有限,要动这个书,就要动用许多的专家学者。其实,目前也有人意识到了,但种种资源所限,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我们找到福建文史馆邀请他们一起做这套书,卢美松馆长很爽快地应下了,他给我们看他们编纂的书,有《福建编年史》、《福建民国史稿》等等,确实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朱晓慧说:“学界一直都知道福建的文献很丰富,但没有做过量化的工作,你不收集整理就无法量化,等我们做完了,才发现有关福建的文献竟然占《四库全书》的10%,大家都振奋了,文献大省,绝对的文献大省!”

为何难得?

因为“嘉惠学林”

编纂这样一套文献典籍的巨构,如果用金钱衡量是多少?朱晓慧说的数字是50万,但蒋新华校长说还不止这个数字。如果不是商务印书馆对福建工程学院的良好的印象和历史的渊源,恐怕这样的出版工程,用金钱核算的数字还要翻番。全套图书6.8万元,价格可谓不菲。而蒋新华说:“这个工程完全不能用金钱来计算。以后你再去搜索有关福建文化的资料,就不必到图书馆里四处翻找了,更不必打趟飞的去国家图书馆查阅,有这么一套书摆在那儿,关于福建的所有,你查找起来就便捷多了。”

朱晓慧还告诉记者,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都曾多次过问图书的出版,并担任这套书的顾问,省政协副主席张帆还担任了出版工作委员会的主任。书出来了,他们都很高兴,在图书首发的前几天,汪毅夫副主席到福州来,还特地到学校来看,他说,过去寻找文献很困难,有了这套书他觉得方便多了。赠送给他的那书,他转送给了台湾会馆,称这是嘉惠学林、功德无量的事,和《台湾文献汇刊》刚好形成合璧;陈桦副省长评价说,这套福建版的《四库全书》是我们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最佳礼物。张帆副主席在书的首发式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此书:“我国现代区域文献集成的典范之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