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财经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不能仅靠紧缩应对通胀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昨在京表示
中国不能仅靠紧缩应对通胀

 

N新浪财经

本报讯 昨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北京表示,今年秋季对金融市场是个敏感期,欧美金融机构将分别应对各自的问题。他并表示,中国应对通胀仅靠紧缩性政策是不行的,也不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而是真正施行结构性转型和调整。

据悉,世行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研究报告,以协助中国明确在2030年之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政策抉择,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即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进步速度方面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该报告由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撰写。

“对于中国,短期风险更多的是通货膨胀,至于中长期问题,很难想象中国在未来十年中还能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尤其是发达国家增长不能复苏的时候,需要依靠国内需求再平衡。魔鬼来源于细节,我们将给出更多详细的建议。”佐利克表示。

秋季是全球金融市场敏感期

佐利克回答媒体问题时表示,秋季对于金融市场是个敏感期。全球不同地区正向着类似的方向努力,在G20集团和金融理事会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各自的金融部门。

他指出,大部分美国金融机构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加强资本实力。但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问题大部分仍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尤其是与失业率相关。

而在佐利克眼里,欧盟的问题更为复杂。欧洲金融机构与该国主权债务的质量相一致,这又将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措施。

通胀一定程度上是食品上涨带来的

对于中国的通胀问题,佐利克认为现在说已经解决了还为时过早。他引用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话“目前应对通胀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问题”并表示,这一定程度上是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

他表示,应对通胀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包括今年夏季汇率升值应对通胀,银行信贷政策上收紧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他指出,如果发达国家经济仍然步履蹒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普遍的。

但他强调,应对通胀仅靠紧缩性政策是不行的,也不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而是真正施行结构性转型和调整。

□名词解释

“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到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

□相关新闻

全球再现宽松货币迹象明显

中国加息预期降温

N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澳大利亚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等本周议息,美联储也将于两周后再次商讨新的刺激经济的措施。

市场预计,上述央行都将维持或重拾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抵御“二次衰退”威胁,多个新兴经济体顶着高通胀压力断然降息,全球再现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迹象日趋明显。此轮全球宽松货币步调一致缘于欧美经济疲弱、亟须再刺激的预期。随着一些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转向,国内市场的加息预期近日明显下降。更多专家和机构认为,至少在近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以观察为主。

□相关新闻

央行副行长:

对未来物价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N上海证券报

本报讯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目前看来物价回落需要一定的时间,央行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他认为,这一轮CPI上涨因素十分复杂,是国内外综合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输入性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并且在高位保持震荡。

对于物价未来的走势,马德伦认为,“稳定物价有好的、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一些基础并不牢固,一些导致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还没有显著地减弱。”他认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回落,商品价格上涨的态势已经向其他领域蔓延,这些都导致物价的回落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未来物价上涨,央行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不过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物价仍然处在可控范围内,维持价格稳定的有利因素还是逐渐增加的。尽管近期的价格水平还会比较高一点,但是物价会在波动中缓慢回落,物价的涨幅总体上是可以控制的。

至于央行下一步的政策走向,马德伦透露,央行将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进一步落实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措施,努力完成全年的物价调控目标。“央行未来的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为央行宏观调控目标是一定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来实现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