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日前,省卫生厅公布了2010年我省城乡居民前10位疾病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恶性肿瘤已连续几年成为“头号杀手”(详见本报9月4日A3版报道)。
据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福建等沿海地区是大肠癌的高发地。可以说,大肠癌离我们越来越近!
专家提醒,在大肠癌的高发区内或高危人群中,进行大肠癌的初筛普查,以期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大肠癌的重要防治策略。
不易被发现,有症状已到中晚期
省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付肖岩介绍,目前,大肠癌的治愈率一直在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临床的早期诊断率低。临床上早期症状隐匿,进展期可出现大便习性改变、便血、消瘦、腹痛及腹部肿块,甚至出现肠梗阻等症状。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便血等现象,疾病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研究表明,早期大肠癌根治手术的五年存活率达90%以上,而晚期不足
10%,为此,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也是临床工作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肠癌的病因研究虽然已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致癌因素和可疑因素,但是尚无成熟的从病因上预防大肠癌的方法,所以在大肠癌的高发区内或高危人群中,进行大肠癌的初筛普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大肠癌的重要防治策略。
有家族病史40岁要开始普查
早期筛查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肠癌筛检指南认为:无症状也无家族史者初始筛检年龄为50岁;而无症状但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一级亲属大肠癌史者,则初始筛检年龄应为40岁;有肠道症状者则可从25岁开始;对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及遗传性非腺瘤性结肠癌家族的成员则要在青少年以后即开始。
国外已有的3个长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自然人群大肠癌普查可以大大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我国浙江省海宁市的普查也显示:早期普查和治疗使当地大肠癌的死亡率在15年间下降了40%。
大肠癌被认为是消化道中最好预防的癌肿,因为绝大多数肠癌均源自结肠息肉,结肠镜不仅能发现结肠息肉,并可在内镜下切除息肉,防止其向肠癌发展。
大肠癌还有一定遗传性
付肖岩医师介绍,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是发现早期癌的主要方法,主要有粪潜血(OB)试验、肠镜检查、钡灌肠等。
肠镜检查对大肠癌的诊断很重要,肠镜检查不仅能直观地发现大肠黏膜早期病变,观察肿瘤大小、形态、部位、活动度,还能将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并对可疑病灶组织进行活检。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遗传性大肠癌更要早期检查。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结直肠癌的特殊类型,表现为家族中可发生数个结直肠癌或其他器官的肿瘤,可以表现为垂直遗传、每代发病等特征。因此,如果家族中有多人发病,尤其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