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评一年27件校服
“撤销街道办”的要义应该是限权
读者反馈
“追刑责”恐难治抗生素滥用
网友说话
中小学校长成“高危人群”?
环保局长一言不发关键在于“腰”不硬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来信
中小学校长成“高危人群”?

 

N瞿方业

在北京,一个中小学校长能支配的资金是多少?从目前审结案件看,超过1个亿。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发布教育系统职务犯罪调研报告称,在择校费裹胁下,校长正成“高危人群”。(9月5日中新网)

与这则新闻相呼应的是9月5日光明日报的报道:北京一家长平淡告诉记者,他用8万元赞助费让儿子挤进了海淀区一知名小学。而当地中小学择校费少的6万元,最高的25万元!

校长成为高危人群,与手里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直接相关。虽然择校费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但不少学校和行政部门还是照收不误,当然他们采取的手段已越来越灵活,比如要求家长

“自愿”将捐款存到教育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或教育基金会账户,再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

很多官员之所以腐败,关键在于掌握了审批权限,校长们也是如此,优质学校资源就是他们腐化的资本。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择校费从七八千元涨到一万元、两万元、三万元,一路飙升。2010年底教育部发布“择校禁令”,但北京中小学择校费用不降反升。

优质学校炙手可热,必然让其管理者成高危人群。再往里深究,择校费不可能全都被学校拿走,教育行政部门也有分肥机会,比如北京中小学择校费八成返还学校,还有两成进了谁的腰包?如此,他们怎会有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