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建芳 李薇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人们对教师的敬意与感激。每一名老师,在成为老师之前,都是学生。他们的成长路上,同样有无数宛若明灯而又默默奉献的老师,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正因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接力,才把文明之光与做人的智慧薪火相传。今天,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撷取几名老师回忆自己老师的片段,并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
她引领我爱上古汉语
讲述人:肖铭(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从教23年)
有些人,他们或许称不上什么名人,可他们的形象却总是令人难忘。就犹如晴空,即使整个雨季见不着他,也仍会清晰地记得。
有一位老师就是如此。她是1994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中文专业函授学习时,教《古代汉语》的史舒薇老师。
对于古汉语的深奥内容,我曾怀有担忧,但史老师一上课,就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她从文学作品入手,在讲解文选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古代汉语现象。文字的通假变化,词语的古今衍变,句子的特殊用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她从不轻易放过。上课过程中,史老师常常不断地像变戏法似的从教案中抽出一些小卡片,那是从无数报刊上剪裁下来的有关知识。炎热的夏季,暑气逼人,阳光斜射进教室,更增添重重酷热。一堂课下来,我总能看见史老师额角的晶莹。
史老师会定期布置一些练习。交上作业的第二天,批改好的作业就发下来了。我打开一看,顿时一阵感激与不安涌上心头。练习中不仅增加了遗漏的内容,所有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包括一些不该出现的错别字。一个晚上的时间,全班几十个学生的作业,如此的精批细改,这要付出多少汗水!
史老师的严谨与细致打动了我,让我深深喜欢上了别人认为枯燥的古代汉语,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深深地在我心中扎根。当我走上三尺讲台,我想,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独有韵味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传承下去。
温和慈爱的老师是我永远的回忆
讲述人:林金来(福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从教18年)
我出生在泉州安溪的闭塞乡村,1989年考上大学时,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学生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要回忆我的老师,脑海里首先跳出的是小学三四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只记得他姓周,全名已经记不清了。周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但当年他慈爱、温和的形象,已成为我永远的回忆。
三四年级时,有一阵子我父母不在我身边,奶奶负责照顾我。乡里的孩子总是很贪玩,炎热的季节,我经常瞒着奶奶去溪里玩水,有时一玩就是半天,课也不去上。回到学校后,我自然耷拉着脑袋等着暴风雨般的训骂。没想到,周老师居然没骂我,只是说了我几句,然后把上午半天落下的课给我补上。当时虽然年纪小,但老师这份慈爱的心,的确让我很感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的我,和很多乡村男孩一样,非常爱踢足球,脚也免不了受伤。每次受伤,周老师就会帮我擦药,扶我走路,就如同一个父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
周老师的数学课上得非常好,我记得当时很多孩子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学生犯错时,他也批评学生,但从来不是那种严厉的批评,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严中有爱的温暖。可惜,四年级后,他就被调到另外一所小学任教。再后来,听说他因病去世了。
可能是受周老师的影响,也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如此,我从教以后,也是属于“温和派”老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当过五六年的班主任。刚毕业时,学生和我的年龄差距不过几岁,他们对我来说既是学生,也是朋友,我喜欢用晓之以理的方式去和学生沟通。不过,到了现在,“温和派”老师似乎越来越不能很好地管理班级、教育学生了。也许,随着时代
的变迁,如何为人师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吧。
我一辈子都感谢她
讲述人:叶育新(福州钱塘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数学教师,从教16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初中学生。那时候教我英语的黄丽玉老师,让我一辈子都心存感激。
我小学时成绩很好,是班长和大队委,但考初中时没发挥好,只考进了闽侯一所一般的初中。我因此很沉沦,上课也不好好听讲,成绩一落千丈,念完初二甚至被留级了。留级后的第一堂课,就是黄老师的英语课。课上,老师点了我3次名,要我回答问题。第一次我在开小差,没答上来;第二次我又在跟同学讲小话,还是没答上来;第三次,我倒是认真听课了,但由于太久没好好学,听了课也答不上来。这时候,老师说了一句让我面红耳赤的话: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
这仿佛当头棒喝的一句话,让我在那一刻突然觉醒。从那以后,我又开始努力学习,每节课都认真预习、认真听讲。学习状态改变之后,各科的成绩都上来了。中考我的英语考了99.5分,离满分只差0.5分;总分是487.5分,这个分数比当时闽侯一中的录取分数线472分还高了15.5分。
参加工作以后,我得知黄老师也调到福州工作,还专程到她的学校去找她。当时她正好不在,我就给她留下了一束鲜花和一张小纸条。后来我终于辗转找到了黄老师,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保持着联系。
老师对我不抛弃、不放弃
讲述人:方颖(福州三中教务处主任,历史教师,从教20年)
如果要回忆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那就是高二高三时的数学老师——林兆铿老师。
我的高中是在福州八中度过的。那个年代奉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但我就是对历史感兴趣,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开明的父母也尊重我的选择。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总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我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并觉得它肯定会在我高考时拖后腿,甚至我父母都认同我实在没有学数学的天分。但数学老师林兆铿一直没有放弃我。他经常在放学后,把我和其他几名数学落后的同学留下,给我们讲解、辅导。学校开家长会时,也鼓励我父母:不要担心,孩子都是有潜力的!
1987年我参加高考,那年数学试卷特别难,但我的成绩居然超过了班上的平均分。数学没有拖我后腿,我的高考成绩还超过了重点线。这都要感谢始终不抛弃、不放弃我的林兆铿老师。
当时的这种感情,还只是个人的感恩之心,但当我自己走上三尺讲台时,我的感悟就更为深刻了。林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作为一名老师,不要过早地给学生贴上“标签”,要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幸亏师傅拉了我一把
讲述人:郑琳(福州钱塘小学屏北分校副校长,音乐教师,从教14年)
十多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很想把课上好,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林琴老师,是她在我最茫然无助的时候拉了我一把,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师傅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要指导我,但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真诚无私地帮助我,一次次手把手地教我备课、上课,细到如何举手投足、用什么语言跟学生讲话,她都言传身教,而且,这些都是纯义务的。师傅既是福州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教导主任,又是小茉莉合唱团的团长,工作非常繁忙。但无论再忙再累,她总是愿意抽出休息时间来指导我。我常常在小茉莉合唱团排练间隙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把自己的教案拿去给师傅指导,她总是认真地跟我交流讨论。
师傅的课上得非常好。一次我观摩她的公开课,看着孩子们从被她吸引、佩服她再到被她“彻底征服”的过程,我内心也受到很大的震撼——能成为师傅的学生是多么幸福,我能够得到她的指导又是何其幸运!
师傅非常关照、提携年轻人,她的名师工作室就给年轻教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对外展示的机会。前几天她还打电话给我,推荐我参加10月份的一次公开课。
敬业的师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手势,她都会仔细推敲、琢磨很久。这种做人、做事的精神也影响到了我,我也希望做一个像师傅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