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张典婉(台湾作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太平轮1949》)
客家童谣“月光华华,细妹煮茶,阿哥枓凳,人客食茶……”说的是月光明亮的晚上,靓女煮茶、帅哥拿把椅子共赏月的浪漫童年,客家村长大,看见月娘的晚上,有关月光的童稚都是熟稔的记忆。
记忆中,中秋月圆的晚上,在月饼没有如此争奇斗艳的年代,客家村小饼店里,最受欢迎的月饼,就是,扁扁的馅里,是黄黄的地瓜饀(táo,用杵棍击打成泥状的食物),一层层薄薄饼皮,上面会有一个小红点,或是几个小红点一排排站好。简简单单的月华饼,相传从元代即有,在没有广式月饼、冰淇淋月饼之类之前,月华饼陪着许多人走过岁月。
八月节前几天,客家村的老饼行,总是在门口排出一摞摞的红盒子,散发出才出炉的饼香,月华饼大部分是一斤斤卖,店里挤满人,“买几多斤?”“先生娘!买好先放着等再来拿!”粗粗的纸袋上,没有五花八门的印花,就几个大字××食品行,或是某某饼行。小村落里,小饼店与客人都是老邻居,大家都认识母亲,母亲每回买了饼,会到市场去再绕回饼行。几年了,从没看过饼行,柜台上放满客人的大大小小月华饼。从没看过饼行,拿错客人寄放的月华饼,或是听到李家的饼给了刘家。
客家人称中秋节是八月半,要不就是过八月节,文雅古意,这天出生的女孩多半就取名“秋华”、“月华”、“秋月”等等。
有一些好友就是这名字,让人永远记得她们生日,也许八月半出生的女孩,都受到嫦娥眷顾,每位女子都是美艳动人,兼具客家女子才情。有两位叫月华的好友,乍看也都很像月华饼的个性,表面朴实素雅,相处久了,就是男人看了心动,女人看了妒恨。月华饼吃起来,就是这样,白净雅致,不花巧,极简风,送进嘴中却是口口香甜,有阳光泥土的新鲜番薯味,还有一层层的手做饼皮的嚼劲,不若现在的饼皮细致,却是滋味无穷,不油不腻,像一首小品。
在大城市里,很难见到月华饼,新竹北埔有家百年老饼行——瑞源,却以番薯饼、芋头饼为招牌,即是脱胎客家村早期月华饼的方式,成为别树一格的台湾百年老店招牌,不过要吃更原味的月华饼,这时不妨走一趟苗栗、新竹、桃园的小村落,街边小小的招牌不起眼,却更有意外的惊喜,记得就曾在铜锣、公馆等地小饼行,在古老玻璃里,找到五十年前口味的月华饼。
八月半的晚上,一壶好茶,几片月华饼,我想这样就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