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记者从商务印书馆获悉,大型出版工程《钱锺书手稿集》的“重头戏”《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已编校完成,即将于9月正式上架。加上2003年推出的《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三卷本,以博学闻名海内外的学者钱锺书一生读了哪些书?他是如何治学,如何做读书笔记?《手稿集》将一一呈现。据悉《手稿集》的“外文笔记”部分也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整理编排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钱锺书手稿集》大部分的整理、编排工作由其夫人、百岁老人杨绛完成。
中文笔记涉及书籍少说有3000多种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依据钱锺书手稿影印而成,所收中文笔记手稿83本,形制各异,规格大小不一;后成书二十册。
负责该书出版工作的商务印书馆的陈洁告诉记者,在编辑《中文笔记》时,钱锺书先生阅读面之广、量之大,当时她震惊了:“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其中既有典籍,如《论语》、《左传》;也有史书,如《史记》、《汉书》;更有大量的诗文集,如《全唐诗》、《全唐文》;小说,如《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还有大量的古代戏曲,像关汉卿的、王实甫的、孔尚任的;还有一些野史笔记,如晚清曾纪泽的《使西日记》等。另外有很多丛书,他都是整套整套地阅读、做笔记,如《说郛》、《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据我们初步估计,钱先生中文笔记中涉及的书籍,少说有3000多种。”
做笔记的时间是读书时间的四倍
陈洁告诉记者,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嗜书如命,但百闻不如一见,在钱锺书先生的笔记本四周总是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注,直到写不下为止。
杨先生曾说,钱锺书做笔记很费时间,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摸是读这本书的一倍。“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而且,钱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杨先生说,“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手稿集》是杨绛逐页数出来的
编纂的困难是编目问题。陈洁说,钱先生学识淹博,没有目录,对读者来说无异于盲人摸象。但从笔记手稿中爬梳出目录来,又谈何容易。幸好杨先生事前做了很多基础工作。
杨先生说:“对全部手稿勉行清理和粗粗编排。”可哪里是“粗粗编排”呢?其实是做了极其深入细致地整理和编订。
陈洁举例说,比如说她将笔记按时间先后分为四部分,为成书定下了主体框架。她又认真编排了每册笔记本的次序,其中残页耗力最大,因为年代久远,纸张薄脆,又为散札,十分珍贵。杨先生把它们一页页贴在稿纸上,以免磨损散失,并在稿纸的背面标明页码。实难确定的,杨先生实事求是地注明“存疑?”“无头无尾?”……此外,杨先生还做了一项重要的编辑工作——标注页码。
“她是逐页数的,凡有字迹处皆计入。为了防止点数中间有事走开,来回翻检,她想出一个很巧妙的办法,翻一页夹一张纸条,统计时有多少张纸条,就是多少页。这些繁琐细致的工作,是在亲人去世后,怀着巨大的悲痛一点一滴完成的。看着这些小页码,可以想象她孤身一人在灯下伏案翻查、剪剪贴贴的情景,让人不禁感动得落泪,唯愿早日出版。我想她的心愿也就是‘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外文笔记》也已完成整理
陈洁和杨先生的接触并不算多,每次“打扰”总是担心影响老人的休息,但几次接触印象都很深刻。
“记得第一次去是2008年年初,开始编这部‘中文笔记’写了一打儿小纸条去拜访素不相识的杨先生。杨先生一条接一条看得十分仔细,思维清晰,不到一个小时就帮我解答了所有的问题。再一次是杨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获得了文津图书奖,我受她之托去领奖。当天我去送证书时,向她汇报《手稿集》核对原稿时延误了进度,非常内疚。她笑着说:‘我对你们很满意!’然后握握我的手,好温暖!我想她一定很着急,但更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老人现在很健康,今年6月《中文笔记》印刷出来,送去样书时,她只是微微地笑,很平静地说谢谢,我想她心底是怎样的波澜,那是期盼太久了。在她的‘百岁答问’里她只用了‘兴奋不已’四个字,怎样的‘兴奋不已’,我想只有老人自己知道。”
陈洁还告诉记者,之所以这套书至今还未能与读者见面,是因为审校工作的琐碎,另外纸张的调整,样书的纸张我们不满意,所以重新调货、印刷,延误了上架时间,本月底,最迟10月份应该能与读者见面。此外,《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也已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一部分的编辑工作,商务印书馆将会尽快启动,“文稿数量与中文笔记相当”,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等多个语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