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今日关注·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百姓咋成“老不信”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
老百姓咋成“老不信”

 

N据《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近期连续关注社会信任缺失现象。

继9月1日关注《为何谣言这么多》之后,《人民日报》昨日推出述评文章《公信力缘何被削弱?》。文章说,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曾经的“权威声音”不再有公信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除了自己我们还能相信谁?

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

近年来,怀疑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心理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信任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关键在于作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公共权力及特定角色形象的信任度。”吴忠民表示,一旦社会公信力受到损伤,便会导致民众对负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意识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信任危机”。

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其中政府公信力损耗尤为明显。

“权威声音”为何沉没?

政府与民争利,部分专家和个别媒体成为利益代言人

政府、专家、媒体,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今日缘何信任不再?吴忠民认为,这与信息供需不平衡有关。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表示,政府在信息“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做得不够好,关键在于这些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依然将与老百姓的关系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薄贵利说。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中间,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和特权思想,对老百姓通常说的多,做的少,或说而不做。甚至还将机构自身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与民争利。

应对不恰当则更多表现为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一些官员仍难以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捂”“瞒”的应对策略,使得民众因不了解事实真相而谣言四起。

吴忠民认为,专家、媒体公信力透支的背后,更多体现着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益冲击面前的一种迷失。在赚大钱、出大名的驱使下,部分专家急于求成,不再安心做研究,坚守学术良心,个别媒体也不再追求事实真相,而是沦落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逐渐丧失了公正立场,从而失去维护自身公信力的基础。

受损公信力如何重构?

首要的是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同时惩处失信行为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重构公信力应首先从政府着手。”薄贵利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加强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建设,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只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做到洁身自好、一心为民,那么重新找回百姓的信任就不再是难事。”

人民网舆情分析师庞胡瑞指出,重新找回政府的公信力,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同样必不可少。

“专家、媒体的公信力重构,同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吴忠民认为,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媒体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对于损害公信力的做法,实行最严格的处罚,提高失信的成本。

薄贵利指出,消除信任危机,也离不开老百姓自身素质的提高。目前,社会的焦虑情绪总体比较严重,很多人把怀疑权威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于公权力总是会先入为主一概否定。因此,必须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法、懂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权益意识和谣言鉴别能力,确保能够对政府的行为和专家言论进行正确理解,不轻信、不乱言。

制约权力

本期主持 谢秋莲

专家们将信任危机主要归因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之下,信息供给没有与时俱进。这自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捂”和“瞒”导致的信息失真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颇有些国粹味道的。

鲁迅曾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如今,拜托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少数敢于正视者的启蒙,国民中,敢于正视,敢想、敢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而科技又提供了网络这个比较难以管控的园地,因此,原来被瞒和骗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展示在公众面前。但政府官员却还没来得及转变观念,或者说,还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让他们完成从“管理者”“家长”到“公仆”“管家”的身份转变。因此,中国人的“瞒”和“骗”遗产更多地被他们所继承。他们的“瞒”和“骗”,有时是因为自己有疤不能被揭露,有时也仅仅只是因为“好心”,以精英心态要替“愚民”作主。

对于信任危机,首要的是要重塑政府公信力,但让官员洁身自好是太为难他们了。权力的扩张性决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只有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成长才能制约权力,平衡才能建立信任的基础。不过,必须明确,简单的情绪宣泄、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并不是一个成熟公民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是有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