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国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81岁女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尼日尔“软禁”卡扎菲第三子
全球网友对话潘基文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81岁女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发现抗疟疾药物救了数百万人,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该奖得主
屠呦呦,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N新京报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屠呦呦获奖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已飞赴美国待领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网站并没有公布屠呦呦获奖的相关信息,据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正式的颁奖典礼还没有进行,所以并未更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曾有丰富海外经历的饶毅在昨天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拉斯克奖是个分量极高的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厉害”。

饶毅说,“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现在年龄太大了。”

记者昨天联系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人员表示已经知道了她获奖的消息,但她本人正在国外无法接受采访,而对于获得此奖的评价,“最好由她本人来说”。

1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的同事表示,由于拉斯克奖颁奖在20日左右,记者电话期间,屠呦呦已经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她基本上每天还来上班,特意嘱咐了,年纪大了,不让随意把电话外给。”其同事说,不便于透露其他情况。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1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失败190多次才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至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

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发现者曾存争议

“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同时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媒体采访屠呦呦问及“到底是谁是发现了青蒿素”时,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就知道。该书的序言(三)中,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