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练仁福/文 黄孔瑜 王浩志/图
核心提示 如今的福州,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街头巷尾做着义务保洁,在十字路口忙着交通劝导,节假日走进敬老院,给老人们带去最美的笑容。
福州,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以其淳厚友善的民风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市民感觉到了身边的温暖。众多志愿者的存在,义工们的行动,使福州真正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爱心之城。
近几年,福州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擎,把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也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志愿者的行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成为人文福州的一道风景线。志愿者们的真心付出,让福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镜头一 志愿服务成为“新时尚”
“每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会去参加志愿服务”,“80后”女孩林怡是个土生土长的福州人,目前在福州一家IT企业上班。短短五年时间,她当义工的时间不下2500个小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些活动也很累,但看到别人因你的付出而露出笑容,自己立即感到无比满足。”林怡的朋友中有许多义工。“义工就像生活中的‘新时尚’,受到我们年轻人的喜爱。”
林怡说,自己“迷恋”上志愿服务,是受了福州本土“义工明星”马长白的影响。65岁的马长白,1991年退休后开始做慈善,20年坚持往返于福建与广西、甘肃之间倾心助学,不惜3次变卖房产。20年,老人共资助贫困生2000多人,收集运送捐赠物资200多吨,为此,他被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乡授予“荣誉乡民”称号,现在,他的事迹改编而成的歌谣也在瑶山等地流传,传诵着他20年的爱心义举。
“福州处处充满爱心,志愿服务的火炬也会一代一代地传承,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温暖。”林怡说。
福州市委文明办表示,福州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一直很有热情,每天都有大批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开展服务。2010年,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志愿者联合会,全市志愿者有了同一个“家”。
镜头二 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专注于环保志愿服务,在国内小有名气。日前,协会联合福州市交通运输委等部门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的金点子,作为协会的一个品牌活动,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起志愿者,为福州文明出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每次征集活动都会受到志愿者的广泛关注,也能征得许多好点子。”福建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说,如优化主要道路路口红绿灯的设置、把各个路口信号灯全部纳入指挥中心区域控制系统、增加摄像头等,他们通过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将这些金点子交给福州市有关政府部门。
据了解,协会去年提交的《对省会福州城市绿色公交的思考与建议》报告中,建议福州错峰错时上下班,没过多久,建议就得到了采纳。
这几年,福州志愿组织百花齐放,也越分越细,更加专业了。2003年,杨金与福州的几位自然爱好者组建观鸟会,以正式社团的身份为公众的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而努力。杨金等志愿者带领公众去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8年了,这些活动从未停止,直接受教育人员达2.5万人次以上,1100多名市民成为了会员。
福州市政府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品牌,“献血服务志愿者之家”、“环保协会”、“义工俱乐部”、“众人公益”、“观鸟会”、“同人助残”、“天新公益园”、“海峡熊猫爱心服务团”、“台风”等组织,志愿服务水平非常专业,已成为福州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镜头三免费夏令营,关爱外来工子女
日前,福州团市委收到了一封台江宁化社区陈女士的感谢信。
陈女士长期患病,家庭经济困难,儿子有心理负担,学习成绩下降。接到陈女士的求助后,社工们专门成立了帮扶小组,经过半年多的辅导,陈女士儿子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重新找回了学习生活的信心。今年暑期,福州团市委组织广大社工,走进福州晋安区鼓山镇等地,开展免费夏令营活动,给外来工子女送去社会关爱,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享受与城市小孩一样的温暖。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城市,福州在社工发展中走出了许多“好路子”。从兼职社工、专职社工,到今年拥有首批职业社工、各类社工总人数近百人,福州社工队伍在短短5年时间里发展迅速,他们为社会弱势群体带来了温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延伸阅读
福州注册志愿者超40万
福州市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超过40万人,达全市总人口数的13%。如今,福州志愿者服务已经扩展到扶贫帮困、绿色环保、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治安维护、文化宣教、社区服务、展会服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者主体已从青年学生拓展到整个社会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学历、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一大批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志愿服务理念也得到明显提升,从单纯的“行善”提升为公民的责任意识,从传统的“仁爱”提升为现代人文精神,从单方面“施舍”提升为平等的互助友爱,从部分人的随机“善念”提升为广大市民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