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世纪财经
东早新华
核心提示 欧债危机动荡蔓延,而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能否按期还本付息,也引起市场关注。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三剑客”之一的惠誉则“剑指”中国,称可能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惠誉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借贷是最大的担忧”。
昨日,《证券市场周刊》第35期报道称,海南总负债93%,四方债务链藏破产危机。而《新世纪》杂志则统计发现,甘肃政府债务率高达141%,超越海南。与此同时,地方债第一波的偿债高峰来临,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17日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几个月地方债问题会不断爆发。
惠誉的观点并未得到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认同,但中国的地方债规模,确实值得关注。除了甘肃、海南等14个省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方债规模还是一个谜。
地方债包袱有多重?
全国10万亿
审计署6月末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显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占 21.80%。
但截至目前,财新网调查发现,只有14个省份公布省级政府债务情况,包括山东、湖南、辽宁、北京、吉林、安徽、河南、广西、山西、重庆、海南、宁夏、甘肃、新疆。除了山东有专门的债务审计报告,其他省份债务情况只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中简要披露。
甘肃债务率141%
根据7月28日甘肃省政府年度预算审计工作报告,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全省三类债务总计1414.9亿元,其中22.7亿元政府债务资金闲置逾半年。
甘肃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626.3亿元,2010年甘肃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745.3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175亿元。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以上两类收入之和的比重为68.05%,若再考虑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比率则上升至141.29%,债务压力较大。在财新网汇总的14个省份中,甘肃的广义债务率位列第一。
审计发现,甘肃省在债务管理和债务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管理不到位。
海南四方债危机
7月20日披露的海南省政府2010年度预算审计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海南省全省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952.92亿元,总债务率为93.18%,在上述14省中位列第二,仅低于国际公认警戒线(100%)6.82个百分点。债务率比较的数据口径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加上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占公共财政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的比重。
海南更致命的情况是,当大量的银行资金流入已经债台高筑的融资平台后,迅速以借款的名义流入第三方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第三方项目已经形成了四方债务链,面对国际警戒线,海南纠结在破产的边缘。
早在2011年3月的海南省政协会议上,琼海市副市长梁振功就表示,据他调查,海南一些地区融资负债率高达300%,并存在部分融资担保不规范的现象。
地方债怎么看?
专家:看收入能否还息
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负债率普遍较高的问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判断该类债务的风险,不能单纯看负债率,更要看政府每年的收入能否覆盖贷款利息。如果可以覆盖利息,那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和银行协商展期等方式,来延长归还本金的时间。
不过,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17日称,70%~80%的地方债务不可能100%付息。
海南财政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
针对海南政府性债务的风险问题,海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勇表示,既不能说有风险,也不能说没有风险,李勇认为国际通行的政府性债务负债率计算方式和警戒线标准,对于海南当地来说未必很适用。
一位海南当地副县长也持有相同观点:“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政府掌握了土地资源,如果不够钱还债,那就加快卖地好了。”
银行表示“压力山大”
另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导致近20年前一场类似危机造就了当前格局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新一轮整合。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坏可能是楼价下跌,引发地方政府对贷款违约。而地方政府债务中有79%来自银行贷款。
交锋
下调中国信用评级
问题真这么糟?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在未来3年内出现实质性严重恶化的概率很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借贷是最大的担忧。”
——惠誉亚太区评级分析师安德鲁·科洪
欧资评级机构惠誉近日警示,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中国的银行借贷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监管者做了大量风险防范。即便出现风险也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收入等做补充,抵消负面影响。”
——标准普尔常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
“过度反应和置若罔闻都不可取。但惠誉在对中国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评价上确有放大风险、片面解读之嫌。作为欧美资本的评级机构,不可忽略惠誉来自外部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
有观点认为,由欧美资本控制的惠誉,意在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美争取资金回流,重建市场对欧美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