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章微
本报讯 “今年甜柿一定要给我预留!”昨日一天,闽侯甜柿种植户何孝慈就接到了十几个这样的订货电话。
自从本报“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走转改专版报道了闽侯老科协扶持农民种甜柿的故事后,何孝慈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老何说:“千谢万谢海都报,今年的甜柿不愁卖了。”
8月16日,本报推出“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海都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版,深入田间地头、建设工地、社区市场等地,从基层挖掘到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采访的记者说,题材丰富了,思路拓宽了。读者也纷纷来电,盛赞“报道有真情,有故事,我们爱看”。
【记者感受】“沉入基层采访,很接地气”
今年,省委宣传部和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发出了“走转改”动员令。8月15日,本报召开动员大会,第二天就推出“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海都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版,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本报50多名记者分批走基层采访,写出了35篇鲜活的“走转改”报道,其中不乏报社编委、部门主任采写的新闻。
8月30日,本报刊发了《好一朵美丽的“双色木耳”》,好几位读者通过海都报热线电话968111咨询这一技术。这是报社领导带队下基层,在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发现的亮点。记者练仁福说:“贴近百姓一直以来都是海都报的传统,但农村、农业题材的报道相对少一些。沉到农村基层去采访,很接地气。”
要反映海西建设的火热场景和最新实践,自然少不了海西热土——平潭的报道。上周,报社编委带队采访,一天跑了四五个点,《环岛路,岚岛最美风景线》、《闽江水、大樟溪将入岚岛“母亲湖”》接连见报。摄影记者张超晖说:“在很多人眼里,平潭是海防前线,基础设施差,我用我的镜头记录平潭建设的火热场景,告诉大家现在的、未来的平潭是啥样。只有到现场去,才能捕捉到最鲜活的‘大鱼’。”
【读者盛赞】“海都报信息更丰富,我们爱看”
本报“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专版“短”、“新”、“实”的报道也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家住金山龙凤苑的王依伯致电本报说:“我发现,这段时间以来,海都报的信息更丰富了,我们特别爱看。”
“这些生动的报道是给老科技工作者最好的重阳节礼物,谢谢你们!”《福州老科协》杂志编辑致电本报热线968111说,“海都报走转改系列报道,有真情,有故事,大家很受鼓舞。”
省卫生厅新闻办负责人说,海都报《“发哥”,病人喊你去看病!》描述了病人、乡亲对乡村医生叶复发的爱戴,生动刻画了基层乡村医生的形象,这给全省几万名乡村医生以鼓舞,希望能继续把新闻触角伸到基层,继续报道我们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