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州政府赞助谢娜婚礼“公款追星”最新翻版
用山寨货炫富?
清查评比活动不能像“割韭菜”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广而告之
“周末卖菜车”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查评比活动不能像“割韭菜”

 

N张海英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最近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实行总量控制,除已批准的保留项目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常设项目。(9月26日《新京报》)

时至今日,各种评比表彰项目究竟有多少,已无法准确统计。不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在搞评比表彰,民间机构也热衷当主办方,“中国”、“中华”、“全国”称号的评比活动数不胜数,地方上的评比活动更是多如牛毛。在这当中,真正有公信力与公益色彩的评比项目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要么带有政绩色彩,要么带有商业色彩。更有甚者,不少还带有欺骗色彩,如央视主持人倪萍获得“共和国脊梁十大卓越人物”称号,调查显示这是一场骗局。

监察部2009年曾透露,当年清理了全国各级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共72819个,节约资金约36.98亿元。由此可见,评比表彰活动很多时候是在浪费公款,成为了少数人升官发财的梯子。有专家说得好,这俨然已形成了“评比经济”,带来的是劳民伤财,民众怨声载道。

譬如云南某市一年接待上级检查评比竟达400多次,同时这个市组织到辖区县的检查也有100多次。这类评比增加了纳税人负担,还干扰下属地区和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理应坚决清理整顿。

有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清查评比项目,但割了一茬又出一茬,花样翻新的评比活动等风声过后又招摇上市,陷入“割韭菜”困局。究其实质,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弥漫着过于功利性的心态和异化的考核指标,对行政部门以及垄断国企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