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4版:天宫一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航天城“太空漫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天城“太空漫步”
路名路灯广场宾馆,处处可见航天元素
城内路灯都是火箭造型
本报记者在航天城内
 

N特派记者谢秋莲 发自酒泉卫星中心

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蛮荒之地,到现在杨柳依依、繁花似锦的航天名城,藏身西北大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虽然渐渐开放,但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仍是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发射场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创造了哪些奇迹?这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本报特派记者用亲身体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发射场。

路灯也是火箭造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俗称东风航天城,位于西北内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冰天雪地睡帐篷,挖骆驼刺充饥,往地下七八十米的地方找水,开荒种地,种植各式耐旱植物,官兵们愣是在蛮荒中建设出一片绿洲。现在,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已然是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小城镇——曾经的戈壁荒滩已经杨柳依依、繁花似锦。

小城因载人航天而闻名于世。921工程启动后,国家将载人航天发射场圈定在这里。因为载人航天,国家拨款改扩建了发射场,专门新修建了神舟宾馆、飞天宾馆等供来进行发射试验的北京、上海等地的航天专家和其他科研人员居住。

如今,城里随处都可见载人航天的元素:路灯做成火箭造型;路名叫太空路、航天路、宇宙路;广场上是长二F模型;宾馆名字叫神舟、飞天、蓝天等;主干道上,邓稼轩、钱学森、周光召等一个个功勋科学家的名字,印在灯箱里……走在城里,仿佛“太空漫步”。

历史上著名的黑河穿城而过,它就是西游记中“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的弱水,也是宝玉口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那个弱水。沧海桑田,当初烟波浩渺的弱水在发射场开建之初已经几近断流,到上世纪90年代初更是直接就断流了,为了航天城的生态,也为了周边数千平方公里居民的生存,国家耗巨资对这个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进行了治理。如今,黑河又恢复了碧波,河边是一片美丽的胡杨林。

出门基本靠自行车

与一般小城不同的是,这个小城可以在断绝外援的情况下一切自给自足:这里有自己的农场,种植小麦、蔬菜、瓜果,饲养鸡羊等;这里有自己的发电站;这里的水从七八十米深的地下取出;这里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能自给不代表城内居民与外界脱节,事实上,这里的居民与外界联系紧密:城内邮局常常堆满了包裹——网购达人一点也不比地方少,买衣服的居多;居民也常常上网了解天下大事;大宗的建筑器材还得从酒泉等地运来,城里因此专门有一批做建筑、建材和运输的商人,这其中也有我们福建老乡。

小城不大(航天城一般指生活区,如果算上发射区和副着陆场区,发射中心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没有公交车,因此,城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另外,有一些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在这里,骑自行车匆匆而过的、不起眼的一个人,很可能是一位团长甚至师长。

与地方小城爱盖高楼相比,这里的楼似乎有些寒碜——这里的楼房一律为三层,外表普通,里头也简单明了,跟普通民房无异,这些房子大多盖于上世纪60年代。与三年前神七任务发射时所见不同的是,这些房子的外墙重新进行了粉刷。城里的工作人员笑着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住宿条件虽然简单,但我们住得舒心,至少不用担心买不起房。

小城里,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大小饭馆、理发厅,甚至歌厅,样样不缺。

要探亲不容易

生活上,小城并没有什么不便,居民们主要的遗憾是,这里太偏僻了。这里并不是一个行政辖区,居民多来自五湖四海。每到探亲时节,如何找到最便捷的回家路就成了最头痛的问题。离这里最近的、交通稍微便利的城市酒泉,离小城有280多公里,到了酒泉,一般还得再转火车或汽车到比较大的城市换交通工具。离航天城8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鼎新机场,是军用的,隔天有航班去北京。同样,访客要到达航天城,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都要先辗转到达历史名城酒泉,到航天城在酒泉的办事处拿到通行证后,再经过重重检查站,到达发射中心。

令初来者不习惯的是,这里海拔1000米,空气含氧量比沿海平原地带低20%左右,因此人们容易失眠,早上不易起。

没发射时会开放

在没有发射任务时,小城是开放的。游客可以在酒泉旅行社报名,跟团进入发射场参观。除了可以看到沙漠绿洲,欣赏美丽的胡杨林,在更远处的戈壁中,在发射区,人们还能参观到亚洲最高单体建筑:高达93米的载人航天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以及仰望将一座座神舟送入太空的发射塔。

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生活环境艰苦,但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揭秘

起于机密 建于蛮荒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央领导决定建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发射场,用于研制发射中国自己的导弹和卫星。发射场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选一个荒无人烟且广袤平坦的地方。寻寻觅觅,最后领导和专家们选定了内蒙古额济纳这个地方。这里位于西北内陆、巴丹吉林沙漠边缘。

保密性和地域的辽阔性满足了,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却极为恶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海拔1000多米,空气含氧量比平原地带低了20%,常年干冷,夏天又酷热。但这些吓不倒我们的建设者——1958年,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孙继先中将带领部队转战这里。

边建设边发射,仅仅一年多后,1960年11月5日,这里就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其后,这里不断创造辉煌:我国第一枚核导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又被选做载人航天发射场,继续创造辉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