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邱也栩 文/图
本报讯 乡里人说,黄小清下辈子“有休”。客家方言中,它表示转世后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中国的传统乡土里,人们相信因果。今年42岁的黄小清20年来自办敬老院,先后照顾过19名老人,并为其中13人送终。在乡人眼里,这就是她“有休”的“因”。企业倒闭、痛失丈夫、敬老院起火,一系列毁灭性的变故没有击垮黄小清的坚持。今天,她和她的敬老院依旧是老人们温暖的家。
年有余力好心夫妇办起敬老院
三明市清流县余朋乡。
时间回溯至1991年2月的一天,余朋乡供电所的陈诚文、黄小清夫妇到乡政府办事,在政府大院里遇到两位前来领取补助的孤寡老人,夫妇俩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们向乡政府表示,只要政府提供住处,两位老人可由他们赡养。那时候,陈诚文承包了几家企业,“算乡里最富有的家庭之一”。
乡政府改建了手工业社的闲置厂房用做安置。61岁的陈元勇和77岁的陈合妹,成了敬老院的第一批“客人”。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夫妇承包的企业被收回,收入锐减。黄小清打过退堂鼓,但转念一想,自己早算是老人们的女儿了,“父母是肯定不能放弃的”。
丈夫去世一人撑起敬老院
2007年,老人们用火不慎,敬老院遭遇火灾,选址新盖敬老院的事宜摆上案头。在同事捐款、企业资助下,新敬老院于去年破土动工。
生活似乎往好的方向走,但变故突来。今年6月20日,出门为新敬老院采购建材的丈夫因车祸罹难,当时,他一手包办的新敬老院才盖到一层。
就在黄小清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社会各界再行援助。三明供电系统成立了“黄小清扶老基金”,共筹措资金近32万元,清流县供电公司的员工们成立了“黄小清敬老奉献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敬老院义务帮助。
9月份,一栋两层带院子的敬老院落成,5位老人顺利入住。
耄耋老人敬老院里收获爱情
10月4日,记者来到余朋乡。新敬老院坐落在山坡上,门口能看见种植的田地,远处是如黛青山,薄雾缭绕。围墙上刷着二十四孝图文故事,门口“幸福敬老院”5个大字格外醒目。客厅内,4位老人,76岁的陈香莲、67岁的刘春付、71岁的金绍德、81岁的陈元勇,正坐在木椅上看电视。
记者注意到,陈元勇老人紧紧抓着比自己小5岁的陈香莲的手,面带微笑。原来,长年的相处让两人走在了一起。此前,陈元勇未曾婚娶,年过八十,是第一次体味到爱情的滋味。
金绍德的生活也有可喜变化。他小时兄弟夭折,妻子未育子嗣,离婚多年。退休前,他是个农村英语教师。这几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一家敬老院度过。今年5月初,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黄小清的敬老院。山区环境令他十分向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于5月下旬动身,从合肥坐火车到南平,一路询问,花了3天3夜,陆行千里,辗转来到余朋乡,成为新敬老院的第一位住客。
重阳节的前一天,黄小清特地下厨做了7碗菜,鸡爪、炒蛋、鸭肉、豆腐等,颇为丰盛。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黄小清举起杯子说:“这是搬进新家的第一个节日,我祝大家……”话音未落,7个杯子就碰在了一起,老人们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