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国家外汇储备在9月份单月减少608亿美元,为16个月来首次下降。尽管增速放缓,但当前3.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仍令市场担忧。有观点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因此,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如直接分给民众。
事实究竟如何?外汇储备到底又是谁的钱?
外汇储备是谁的?
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用22.6万亿元人民币“买”来的
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投资也往往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
因此,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央行,而是通过银行卖给央行,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与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另一方面,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发票子”。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看似光鲜的外汇储备其实并非央行的“净资产”,背后对应的是等量负债。
“比如,截至今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相应的央行负债为22.6万亿元,也就是说,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用22.6万亿元人民币‘买’来的。这22.6万亿元人民币最终体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各类银行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据等各种央行负债的形式”,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因此,外汇储备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
外汇储备多不多?
巨额外储是双刃剑,若不能完全对冲、回收,会加大通胀压力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藏汇于国”,与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2500亿美元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多“藏汇于民”,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4.99万亿、6.91万亿、12.78万亿和15.4万亿美元。
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但巨额外储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储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称为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人民币在高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完全对冲、回收,就会向市场注入过多的流动性,加大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外汇储备能不能分?
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
有人说,近年来我国香港、澳门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发数千甚至上万现金,俗称“派糖”。既然我国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不好,能不能分些给民众?
让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把外汇储备“分”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港澳地区政府用来‘派糖’的钱来自财政盈余,这是政府的净资产,可以用来分配。事实上,尽管香港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却没有拿来进行过所谓的‘派糖’”,赵庆明说。
还有人说,外汇储备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但这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不过,倒是可以考虑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丁志杰说。事实上,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上缴财政的,这笔钱可以用于包括社保在内的各种用途。
花到境外去
一是有偿使用;二是境外使用,在境内“花”会导致人民币“二次投放”
赵庆明说,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像我国那样,由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外汇形成外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费使用外储,因为这是财政净盈余买来的,不对应负债。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
说到这里,“花”我国外汇储备的两大原则也就明朗了:一是有偿使用;二是境外使用,在境内“花”会导致人民币“二次投放”。
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等。
也有专家提出了大胆的思路。“外汇储备原则上不能无偿使用,但由于央行发行的货币流通时,有很大一部分沉淀下来,不存在偿付压力,拿出资产方即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未来可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丁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