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周杨宁 黄颖 文/图
本报讯 190年前,龙海海澄镇的人们用欢笑、鞭炮把分灵“下海”的城隍爷送到海的那一边——宝岛台湾。时光流转,这里的人们用欢笑热情迎接海峡对岸的亲人。
昨天上午,“两岸城隍文化祭”暨海澄都城隍庙开基440周年庆祝仪式在龙海海澄镇开幕,吸引了台湾23个城隍庙组团的167名成员参加。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还特地为本次活动题字祝贺。开幕式上,两岸信众举行祭拜仪式,敲鼓鸣钟。台湾著名的“电音三太子”艺术团与金门十二婆姐表演团登台助兴,奉送精彩。
【现场】
“电音三太子”行头有10公斤
昨日,“电音三太子”5名年轻小伙子一登台,就吸引了不少目光。他们套着大大的人偶头,身上穿戴着哪吒三太子的行头,伴着电子音乐的节奏,跳起街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博得全场阵阵掌声。
“你们知道他们的行头有多重吗?”主持人现场提问。“15斤!20斤!30斤!40斤!”最后,全台城隍庙联谊会总秘书长詹铃权揭晓答案——光这身行头就有10公斤重。
据了解,“电音三太子”的表演,近几年在台湾很受年轻族群欢迎。今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还获得胡锦涛总书记的赞赏。
金门“十二婆姐”赢全场喝彩
舞台上,左手持伞,右手持扇,脸上罩着白色面具,穿着黄色、大红色的凤仙服,伴着鼓点,边摇着扇子边扭动着身躯,金门十二婆姐一上台,就赢得全场喝彩。
据介绍,传说中,十二婆姐不但职司幼儿衣、食、住、行、惊吓、夜哭、病痛等问题,还可治疗妇女百病,具有安产、收惊护婴、驱煞等作用。所以,每当十二婆姐阵出巡时,民众都会争着接受婆姐的抚摸,以求除病解厄。
□链接
两岸城隍多有渊源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中,190年前从海澄分灵的台湾台北霞海城隍庙、台北松山霞海城隍庙,将各自留下一尊城隍爷神尊,留在海澄都城隍庙,以作“永久纪念”。
台北霞海城隍庙主事陈文文女士,用他们寺庙的开山对联“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介绍台湾霞海城隍庙与龙海海澄都城隍庙的因缘。
“有县就有城隍庙,城隍信徒满都城”,这是海澄城隍历史的真实写照。海澄原为龙溪县八、九都地,旧名月港。唐宋以后,为海港一大聚落。直到海澄置县第五年,即隆庆五年(1571年)始建海澄城隍庙,至今已有440年历史。四百多年间,海澄都城隍庙的分灵遍布台湾、东南亚各地,具体数字不得而知。而台湾的霞海城隍庙,就是两个世纪前后从福建的海澄远渡重洋到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