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包华
22日上午10时许,福州南后街西侧162号的董执谊故居大门上贴着大红双“囍”,高大英俊的新郎牵着身穿传统龙凤褂的新娘走出大门,与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亲友们合影。
这动静吸引了南后街上众多游客的目光,大伙儿纷纷上前询问,谁家面子这么大,喜事居然办到名人故居里来了。几位白发老人忙着解释,这位新娘就是董家的后人,今儿特意回到祖宅来办婚礼。
趁着这难得的机会,主持人与游客一同进入董执谊故居,领略这座清代古建筑的优雅与气派。在拜天地的厅堂上,挂着一副对联“举案齐眉缘定三生石同窗连理枝开十月花”,横批“花好月圆”。董家后人董瑞先生介绍说,新郎新娘原是大学校友,因此新娘伯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原所长董琨专程从北京寄回这副对联,祝贺侄女新婚。董家是三坊七巷改造后留下的唯一住户,祖宅里尽力保持着原貌,家族长辈商量后觉得,在祖宅里办个婚礼,让祖宅和亲友们都热闹热闹。
按照福州习俗,新人拜过天地后,新娘揪了揪新郎的耳朵,意为“要听话”,逗得观礼的亲友和游客都乐了。完成仪式后,新娘拉着新郎在祖宅里一一指点,“小时候我在这里跑来跑去”、“夏天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董家亲友们也表示,回到祖宅就像是找到了“根”,跟在单元房里办婚礼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有幸进入参观的游客们对董家故居的水井、假山鱼池以及美人靠走廊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拍照。董瑞先生表示,董家是文教世家,几代人都是教师,后人时常会回祖屋小聚,也教育子女遵循祖训,诗书传家。
感谢福州郭先生拨打本报热线968111提供线索,奖励线索费30元
董执谊(1863—1942),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清内阁大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很欣赏董执谊仗义执言、正直与能干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绩,给董家题了一块木匾“贞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