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张伟 见习记者 张硕
关注理由:
吴女士是福州某高校老师,上个月在酒桌上碰到一个保险推销员,后者在赠送了化妆品后,请她签字作为潜在客户“登记”。吴女士签了,两天后,她的账户上被划走2.73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客户签字,业务员代填合同”已成为保险业的潜规则,其中漏洞正是近年来保险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
都是业务员的错?
9月21日,吴女士在一个饭局上,认识了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福州本部的业务员王某和郑某。两人向她推荐一款“生命富贵全能年金保险(分红型)”。
“他们说只是登记一下,不算正式保险。”吴女士说,经不住两人笑脸相劝,有些微醉的她在几张单子上签了名。随后,又被要走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
“我想,银行卡在我手上,对方也不知道密码,签个字应该没问题。”出乎她意料的是,10月2日,王某告诉她,保险公司已于9月23日,从她的账户里划走了2.73万元。“王某拿出一张回执单,让我签字。我才蒙了,这不是强买强卖了吗?”
昨天,记者陪同吴女士来到该公司,见到了她的“个人保险投保单”以及“银行转账授权书”,上面确实有她的亲笔签名。“我从头到尾都没看过保单,更别说填写具体协议了,这个也算投保?”吴女士说,单子上除了签名,其他都是保险员填写的。记者从保险公司获悉,具体经办王某已辞职,联系不上,目前无法查明当时情形。
福州本部一吴姓负责人说,公司核实保险业务时,看的就是投保单和转账授权书上的签名。如果签字俱全,就视为客户同意投保。公司核保后,把资料传给银行,根据银企互联协议,直接从客户账户上转账。然后,公司会要求客户签一份回执,作为最后确认,保单才正式生效。如果客户不肯签,那么合约取消,已划走的保金全额退还。
至于业务员推销的具体手段,该负责人坦陈,公司并未做严格规定。“业务员要把条款内容介绍清楚。”他说,“公司允许客户签字后,业务员替客户填写协议的具体事项。”这正是吴女士最不解的地方,但是,“整个行业都是这么做的。”该负责人说。
为什么要先划账?
“说白了,都是为了业务量。”张军(化名)是一位在保险业做了10年的老业务员。他坦陈,推销保险时,客户都有本能的防备心理,这个时候,让客户签字是最重要的,“有了签字,所有的程序就都合法了。”条款说的越仔细,客户越容易不耐烦,这单业务越容易泡汤。所以,多数业务员都会替客户填写投保单,“吴女士碰到的可能是个新人。一般有经验的,都会在填写后,跟吴女士确认一下,省得给自己找麻烦。”
那么,为什么在保单未正式生效之前,先划账呢?张军说,这主要为了以防万一。特别是人身险,如果先确认保单再交保金,“万一就在这一两天里,客户出意外了,公司就亏大了。”而且,业内一般都有“善后机制”,比如未签确认回执前,可以全额退保金。即便签了,也有10天的犹豫期,在此期间还是全额退款。昨天下午,吴女士终于跟保险公司达成协议,在签署了相关文件后,公司同意在4个工作日内,将划走的2.73万元人民币退回。
“市民自己也要提高法律意识,不要轻易签字。”福建元一律师事务所佘雷律师认为,投保人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哪怕面对的是空白合同,当你签下名字时,都要意识到可能承担的责任和造成的法律后果。一旦有纠纷,即便诉诸司法,除非能证明对方是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或是存在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情形,否则投保人也处于很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