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关铭荣
1951年,他们投笔从戎,一起上军校;1974年,20多位福州同学第一次聚会;1987年,“南医”福州校友会成立;
1994年,福建校友会成立,并举办第一次全国性聚会;
……
2011年10月25日,“南医校友会”在福州举办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全国聚会,200多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来到了
“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昨天上午,200多位老人在福州相聚,唱起这首《共青团之歌》,许多人眼眶湿润了。
这些老人都是“南医”的校友。60年前,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唱着这首歌,在福州闽江码头登船,前往南平的福建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如今都已白发苍苍。
1951年,福建1万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投笔从戎,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其中400多人被分配到卫生系统。这400多名年轻人在军校学习5年后,被分配到祖国各地,数十年来成就骄人。
时光流转,他们从青年进入中年,中年步入老年,当年的同窗战友情如老酒般越来越醇厚。他们组织起校友会,每年在各地举办一次全国性大聚会,迄今已12届,称为“南医校友会”。
说起来,“南医”只是这个校友会的简称,一直没有广泛认可的全称。因为历史原因,当年的军校早已不存在,他们当年先后在南平和南京的校址学习过,就取了“南医”这个简洁但满含深情的简称。福建分会会长陈心斋,是校友会最早的领头人,从上世纪70年代组织第一次福州校友聚会,到策划组织12次全国性大聚会,每次他都不落下。他说,在这个校友会里,大家是同学、战友、老乡,还是交心的兄弟姐妹,眼下同学们年事已高,这次算是最后一次全国性的大聚会,“人生只有一个60年,我们可以算是福建最牛的校友会吧!”
第一次同学聚会是冒着危险的
当年学医的400多名年轻人中,一半是福州人,毕业后各奔东西。1974年,于庆明和施琴两位校友回乡探亲,20多位福州同学组织了第一次聚会。陈心斋回忆说,那时他们都是现役军人,冒着可能被打成“小团体主义”的危险来参加聚会。久别18年,老同学相见像手足同胞一样亲切,于是提出每5年要聚一次。后来,校友们又提议,5年时间太长,每年至少要聚一次。
随着校友复员、转业回乡,校友聚会的规模越来越大。1987年,福州校友会成立。这是“南医校友会”的第一个地区性校友会。1993年,陈心斋提出全国性大聚会的想法,得到全国各地校友的热烈响应。1994年,福建校友会成立,在厦门举办了全国性校友聚会,拉开此后11次全国聚会的序幕。
这次60周年大聚会,校友们一致同意将地点设在福州,一来纪念当初在福州入伍,二来在外地的校友们也可以回乡探亲。这次聚会筹备组组长郑学臻和陈心斋等忙了5个月,制作纪念册、订地点,安排流程,事事都由这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亲自动手。
带上满袋的药从不落下一次聚会
今年77岁的程震云和比她大1岁的黄素莲在军干校里就是好姐妹,这回,黄素莲坐了6个小时飞机,从新疆赶到福州聚会。她和程震云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在一起。程震云在南京军区工作,身患癌症,做过两次大手术,但每次全国性的大聚会她都不落下,每次聚会,她都带着满满一袋药。在成都聚会前夕,她做了肝部分切除手术,醒来后对家人说,手术成功,我可以参加同学聚会了。
两位老姐妹毕业后天南地北,很难见上面,全靠通信联系,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后来有了全国性校友聚会,两人约好,一定要去。为了参加在北京的聚会,黄素莲拖着病体,带着6岁的孙子坐了3天3夜火车到北京,3天后又坐火车返回新疆。黄素莲说,在那个年代,同学情战友情非常纯洁、深厚,越到老年越怀念那一段峥嵘岁月,这也是校友们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每一次聚会的原因。
校友来来去去流动红旗定格福州
今年78岁的陈心斋是整个校友会的“大脑”,每年更新校友会通讯录,他都悲喜交集。当年通讯落后,校友们都靠信件和单位电话来联络,许多校友失去联系,陈心斋和几位热心校友辗转寻人,整理出联系方式。有一次,陈心斋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照片中的医学专家很像当年的同学,辗转联系上,一问果然是同学。
印尼华侨徐成全,当年回国也进入“南医”,学习一年即被挑选到航校学习,毕业后与学医的同学们失去联系。2001年,他偶然得知“南医”在福州聚会,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此后的9次全国性聚会,他全都参加。陈心斋说,像这样的故事不少,校友们很有凝聚力,目前校友会已有200多位校友。
有人来,也有人离开。陈心斋说,今年5月开始筹备这次聚会,有4位校友缴了活动费,却没能来参加,2位因病退出,2位去世。当年校友会制作了一面流动红旗,由承办全国性聚会的地区分会接红旗,这次,流动红旗将定格在福州——他们60年前出发的城市。“我们伤感并欣慰着,60年来无愧祖国无愧人民,同学情谊深重。”陈心斋和他的同窗战友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