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关注·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周恩来亲人隐居54年 靠小生意和打工生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恩来亲人隐居54年 靠小生意和打工生活

周恩来大弟的儿媳晋菊清与邓颖超(左)合影(资料图)
 

N大河报 科技日报

核心提示

周恩溥(1899—1945),是周恩来的大弟弟,1945年1月初,在山东被国民党抓起来,让说出周恩来的去向,但他始终不说,严刑拷打后没几天即含恨去世。前日中午,周恩溥终于和妻子王兰芳、儿子周荣庆“团圆”,他们的骨灰合葬在了河南焦作凤凰山公墓。

周恩溥的儿子周荣庆一家一直隐居在焦作市,他们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世,就这样平凡、平静、平常地在焦作度过了54个春秋。然而他们与周恩来交往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深思。

隐居闹市无人知

周恩溥的妻子王兰芳及后人,在焦作与普通市民一样,一直过着隐居闹市无人知的生活,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平淡,甚至穷酸,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反倒常常让周围人从他们身上感到一种渗透肌肤的阳光与向上。

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周荣庆,他是周恩溥唯一的儿子,周荣庆的伯父正是我们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如今,周荣庆已经去世,他的爱人晋菊清——一位73岁的老太太和大儿子周志勇生活在一起。周荣庆、晋菊清育有两儿一女,孙辈也是两男一女,孙女是老大,已结婚成家。目前,祖孙三代十一口中,只有周荣庆的大儿子周志勇有正式工作,他是焦作市城管支队的支队长助理,科级干部,月工资3000元左右。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

他们一家就这样平凡、平静、平常地在焦作度过了54个春秋。

前日中午,在焦作凤凰山公墓举行了一个简单安葬仪式,周恩溥和妻子、儿子合葬在一起。

周恩溥的孙子周志勇告诉记者,爷爷周恩溥的骨灰在山东,奶奶和父亲的骨灰在焦作市北山一处墓地,如果不是焦作凤凰山公墓特意照顾,将亲人的骨灰安放在一起还真有些困难。

分到了9件遗物

在晋菊清的小屋里,老人给记者取出邓颖超去世后,秘书赵炜送给她的一件遗物。这是邓颖超在世时常穿的红都服装厂生产的大衣,蓝色,化纤料子。

当时,赵炜把周总理和邓颖超的遗物分送给了周恩溥、周恩寿的后代们。

作为周恩溥的后代、周总理的至亲,晋菊清一家分到了9件遗物,包括周总理经常佩戴的“为人民服务”胸章、邓颖超用过的体温表和他们的秋衣、秋裤、枕套、枕芯等。

这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留给后人的遗产!

这些遗物,前些年捐给淮安周恩来故居了。唯独这件化纤大衣,晋菊清却一直珍藏着。她珍藏的,还有一些老照片。是他们在北京与总理和邓颖超一起拍的,大大小小,二十来张,夹在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见的老旧相册里。

揭秘

周总理对亲属们说

“你们到基层去吧”

从显赫的家世到平凡的生活,从中南海西花厅到河南北部的一个小城焦作,似乎是一个谜。

周志勇告诉记者,他爷爷兄弟三人,爷爷排行老二,叫周恩溥。老大就是周恩来。他还有一个三爷爷,叫周恩寿。大爷一支,没有后代。三爷一支,六个子女。他爷爷只有他父亲这一个儿子。他们做孙辈的,平时称呼总理叫大爷爷,称呼邓颖超叫大奶奶。但是,他的父母却称呼总理叫七伯,称呼邓颖超叫七妈,这是按家族排行称呼的。

周志勇说,他们一家到河南来,是按总理的要求办的。

“不要当官,当工人最好”

那个时候,周志勇的父亲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结束,军医院的人面临转业,国家正好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总理就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

就这样,在1957年,周荣庆转业被分配到了河南汲县卫校当宣传文化干事。周荣庆母亲王兰芳也跟着他一块来到了河南。

到河南不久,周荣庆又调到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后来,又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到焦作轮胎厂、群英机械厂等单位工作,都是没有任何职务的普通干部。

就是在九里山钢铁厂,周荣庆结识了刚从焦作农村招工到厂里“三八”炼钢炉工作的晋菊清,铸就了他们一生的姻缘与佳话,也使这个家庭在河南繁衍生息、默默无闻50多年,和豫北许多工人、农民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1959年5月10日,30岁的周荣庆和20岁的晋菊清喜结连理。

1968年5月1日,婆婆王兰芳对晋菊清说:“菊清呀,你陪我去趟北京吧,我想你七伯、七妈了。”

晋菊清一听,很兴奋地问:“咱们一家都去?”

王兰芳说:“荣庆不去,他在家上班。你带着孩子陪我一起去吧。”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到,这婆媳二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作为共和国总理的至亲,竟然凭着几张站票,在火车上熬了一天一夜才到北京。

给亲属定“十条家规”

人有三亲六故,周恩来同样也有自己的亲眷。但他要求他的亲属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

周总理曾给亲属们定下“十条家规”,包括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等。

周志勇还讲起一件往事,说他三爷爷一生有两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后一次淮安老家也没回成。

为什么没回成?总理不让他回,说:“你是我周恩来的弟弟,你一回去,省委、地委、县委的领导就得陪同你、接待你,既浪费地方的钱财,又耽误地方上的工作。”

1965年春节前夕,周总理决定平掉老家的祖坟,一位堂嫂想不通。已退休的周恩寿觉得这是一个回老家看看的机会,就找周恩来要求:“哥,我回去做十嫂(堂嫂)的工作。”

周恩来一听很高兴,当即表态:“好呀!”

但转念一想,又立马制止道:“你不能回去!”

就这样,直到1985年周恩寿去世,一次老家也没回成。

“你们花钱,自己挣”

周志勇说,他奶奶王兰芳、三爷周恩寿,都在战争年代落下严重伤病,解放后不能正常上班。周总理就对他们说:“你们拿着人民的‘小米’(指工资),又不能正常上班,干脆提前退休吧。”

如果正常退休,能拿到70%到80%的工资;而提前退休,比例要小得多,这样一来生活就成了问题。周总理就说:“你们的生活、看病钱,我出。”

就这样,周总理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100元给三弟,拿出50元给二弟媳。看病吃药钱也是总理根据需要另出的。

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周恩寿的6个子女全部参加工作,持续到王兰芳去世。

并且,周总理专门交代周荣庆:“这50元钱,是给你妈妈的,你们谁也不要用。你们花钱,自己挣。”

记着周总理的嘱托,周志勇这些后代,现在的住房虽然寒酸、生活虽然清苦,但从来没向组织上伸过一次手,也从来没向谁抱怨过一句。

晋菊清现在的住房,是在群英机械厂工作时分的,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住到现在。那是一个看上去破旧不堪的红砖楼,晋菊清住在二楼最东头、像集体宿舍一样的一间筒子房。

今日最热荐稿

周恩来亲人隐居54年

最佳推荐理由:

如今类似家规常见,可惜太多的“官”说不练。

——平易(该读者获稿酬20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