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栏目主持 吕蕴岚 陈钟兰 毛朝青
福州鼓楼的林久洛依伯编了《福州话入门教材》,台江区的施文铃和王可铨各自编写了《福州方言字典》,他们的故事见报后,在榕城广大读者中掀起了“福州话热”。借着这阵东风,咱们社区部福州话推广栏目“诞生”了,为福州话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致力于研究、推广福州话。
昨天上午,林久洛、施文铃、王可铨3人与8名热心读者在海都大厦首次碰面,这次碰面,老福州商议后把“拱趴角”更名为“平话角”,确定了首次活动方案——咱们去逛“菜市场”。
现场
“拱趴”带贬义“平话”来代替
几位老福州提出,“拱趴”一词现在虽在网络及生活中常见,释义为中性的“侃大山、聊天”,但在传统福州话中含有一定的贬义,指一个人说话空洞或光说不做,不适合作栏目名称。经热烈讨论,大家最后一致定下“平话角”。在福州方言中,“平话”指福州话,与“官话”普通话相对应,“角”从普通话理解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福州话则可理解为“角色”,即“说福州话的人”。
定下栏目名称,年过八旬的林久洛很高兴。他说,名正则言顺,有了“平话角”,以后大家能畅快说福州话、研究福州话、推广福州话了。
接着,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中,大家定下“咱们去逛菜市场”主题,列出与“菜市场”有关的字、词、对话,再用福州话配音,制作成视频文件放在网络上,供人对照着学。今后,“平话角”将推出系列活动,敬请街坊乡亲们关注。
花絮
五旬依姆默写俗语证明实力
昨天上午9时许,52岁的周美钦到活动现场后,立即掏出一张A4大的信纸给主持人。这张纸正反两面写满了俗语,还附了一首福州话童谣,字虽写得不好,有的还用拼音代替,但端端正正,可看出书写之人的用心。
周依姆说,得知自己能入“平话角”后,晚上开心得睡不着,就爬起来默写平日听广播时记住的福州俗语。她有个习惯,听到福州俗语都会记在本子上,已经记了两本了,最近住王庄娘家,来不及回家取,所以就先默写一些。“我想,和大家见面总要拿点东西来,才能证明我有资格加入啊。”她还很严肃地说,用拼音代替的字不是她不会写,而是因为它们是福州话发音,不确定用哪个汉字表达。
清洁阿姨因好奇临时加入
王可铨8点30分就到海都大厦了,这时本报的保洁员刘珠妹正在打扫卫生。一见他到来,刘阿姨连忙上前问是否有带字典,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刘阿姨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让王可铨教她用字典。
刘阿姨是福州人,福州话讲得很好,“听说是用拼音教福州话,很新鲜,所以很想看看。”王可铨耐心地为她讲解字典的用法,很快她便能运用自如,而且更觉新奇,便也申请加入“平话角”。
见面会上,刘阿姨得知林久洛与自己一样都住在西湖附近,还是邻居,更高兴了,“以后有想法,都可以跟他商量,大家要碰头讨论,我也可以跟他一起去,路上也有个照应”。
“平话角”成员亮相
林新辉:对福州俚语很有兴趣,也懂很多俚语。
高苏宁:热衷传承福州话,会编写福州话故事。
王建国:对福州话音律特别有研究,退休老人,有时间整理“平话角”成员的想法。
刘珠妹:懂福州俗语,又在本报工作,方便“平话角”成员与主持人沟通。
林莲英:对如查福州字典《戚林八音》,有自成一套的方法。
周美钦:收集了很多福州俗语和俚语。
张秉海:爱好福州话,关心福州话传承。
张孝金:收集了很多福州话古书籍,有丰富系统的福州话知识。
□小贴士
王可铨的《福州方言字典》在10月30日、31日还可拨打968111预订,预订后请在11月1日至10日到海峡都市报一楼968111呼叫中心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