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11月8日至13日,“著名书画家章友芝作品展”将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这是曾与郑乃珖、沈觐寿、潘主兰等共同创办福州画院的章友芝先生去世后的首次作品展出,而书画集《章友芝书画作品集》也将于11月8日首发。
此次画展是由省文化厅牵头,省文史馆、省美术馆、省书协联手推出的系列“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示工程”的开篇之作。
从“伊隶”到“芝隶”
年纪稍长一些的福州人如果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那至少也见过老先生的作品,于山上的那个“炼丹井”就出自他的手笔,在乌山、闽侯雪峰寺、太姥山也有他的题刻,将乐玉华洞还留有先生上个世纪40年代的题刻“多难登临”。
章友芝原名章沅,字友芝,祖籍绍兴,其隶书有“芝隶”之美誉。
说起这“芝隶”,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章友芝偶得清代伊秉绶隶书真迹,爱不释手,认为“伊隶”是清之后最好的隶书,后闻伊公曾给后人留有《伊墨阉嵩阳三阙文》帖,他专程登伊府求帖,但其后人无忍割爱,于是花了二十大洋让妻子到伊府,用一周时间双勾下整本字帖。“虽是双勾本,但此帖是外公一生至爱,是外婆亲手勾临,这也成了我们的传家宝。”外孙女方晓敏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日日品读、临池,外公方参其真意,形成了自己的厚重朴茂的“芝隶”。
友芝画梅
章友芝最爱画梅,方晓敏回忆说,“当年在外祖父的画室,悬挂着一对镜框,一是吴作人的篆书,一是刘海粟的行书,内容一样,都是‘友芝画梅’四个大字。外公的一生际遇就如他笔下的傲雪寒梅,经历了那么多,依然绽放出鲜红的花朵。”
章老最难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刚刚从福州15中退休,房子是用竹篱笆贴报纸作墙壁,屋里只容一床一桌,他还苦中作乐在画作上题写:“画于花园篱边小筑”。“这样的情怀真是要有淡泊的境界。”
那时,也刚退休的郑乃珖的处境则要好许多,见画友如此窘迫,便设法在居处仓山“坦庐”旁租下一套小房,让给章老,那时同住的还有一样窘迫的老画家郭德森。在“坦庐”,三画老又焕发了创作的活力,诗书画成天也谈不够。
章友芝书画多散落民间
“外公走得太突然,是患哮喘病去的,那时福州画院刚刚创办两年。对外公而言最后的两年是他生命里最好的时光,他要画、要写的还有很多……”方晓敏告诉记者,之前上门求画者很多,那年代外公还没有“卖画”的念头,“人家看得起,诚意上门求,就半卖半送的,收也就收点纸墨钱。”
“外公的作品除了美术馆收藏,多数散落民间。正因为外公走得突然,他总说给家里的慢慢画,先给那些求画的,所以家传下来的十分有限。”方晓敏告诉记者,这次画展的作品是通过省美术馆向海内外的藏家征集而来的,3个月能征集到200多幅,我们后人也没想到能办起这个展。这一次的征集书画作品、最终办起这个展,算是为老人的艺术道路做一个梳理,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次与过世的老画家对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