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李熙慧 文/图
本报讯 福州三坊七巷、福建船政建筑、厦门鼓浪屿、闽系红砖建筑、闽东北木拱廊桥,这些福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现在都在积极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昨日,“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研讨会”在福州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建筑专家关注福建准世遗,纷纷出言献策。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历史建筑及其保护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
三明土堡壁垒森严似城堡
来自厦门大学的戴志坚教授,通过对福建土堡产生的原因、类别、分布和特点的研究,认为土堡的形成早于土楼,二者之间存在发展延续的关系。福建土楼2008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土堡则是省内有别于土楼的另一种建筑形式,近年来被列为“全国重要新发现”之一。现在土堡的研究正在进行,计划作为“福建土楼”的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闽南、闽西等地,土楼和土堡都有。”戴志坚教授说,土堡和土楼不仅外观相似,而且都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无论是土堡还是土楼,都有厚实的夯土墙,并设有枪眼和注水孔,内院设有水井,楼内设谷仓,就像一个城堡,能够长期驻守。他说,土堡主要分布在三明全境,其中大田数量最多也最具特点。据统计,土堡现仅存500多座。文献记载,土堡中年代最早的是宁化县,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
戴志坚教授认为,就三明地区的土堡来说,建造时间早于福建土楼,可以说先有三明土堡,后有福建土楼。
三坊七巷建筑独成一派
“由于都用灰色的砖头,都有马头墙,很多人误将福州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和徽派建筑混为一谈。”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关瑞明教授说,由于研究起步晚,三坊七巷走入险地,如今只剩下二坊五巷。关教授指出,福建灰砖建筑,四合院式是基本形式。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四合院为单元,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方式进行居民合院布局空间组合。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在实际修复中很有用。”关教授告诉记者,陈衍故居内的“匹园”修复时,为了能真实还原,征集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文献记载、后人回忆、住户口述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台湾汉民居传承于闽粤
昨日的研讨会共收到100多篇论文,不少学者发布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台湾学者就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溯源等方面与大陆学者分享。来自台湾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计划研究所教授李乾朗说,台湾汉人民居传承于闽南与粤东,明清时期,不但工匠来自福建、广东,就连材料也大都是从大陆运来的。闽南红砖建筑是泉州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台湾也非常多见。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将前往福州三坊七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屏南漈头村、福安廉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德霍童镇等地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