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特刊
3上一版
 
不施肥不洒药 这地瓜却卖不动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施肥不洒药 这地瓜却卖不动
可惜地瓜品相差,他原打算捐利润给残疾人,现在连工资都发不起;一个农林大学的博士敢替他担保这些地瓜的质量
身患残疾的曾德燕是地瓜农场的工人,也是农场主人邹长峰的帮助对象
瓜叶上的虫子和虫洞证明地瓜没有施用农药。图中人物就是邹长峰
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的地瓜 
地瓜上蚯蚓啃出来的小洞也是因为没用化肥
 

要是前期打了农药,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被虫啃过的叶子了。我反复交代了老邹,要种出高品质的地瓜,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老邹都照做了。

(地瓜上的洞洞)这是蚯蚓在土里拱的,对人体没害处。土里有蚯蚓,正是说明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不施农药。

老邹种地瓜的全过程,我都看着。我以个人名义担保,这地瓜不施肥,不打农药。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博士陈选阳

N本报记者 章微/文 王浩志/图

核心提示:上周四,邹长峰一直犹豫,要不要给海都报打求助电话。他看了看在地瓜堆里分拣地瓜的残疾工曾德燕,终于给海都报打来电话:“我是个农民,在闽侯荆溪镇鼓山洲一个岛上种了60亩地瓜,种子是福建农林大学给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表皮不好看,但非常好吃。(可是)上周,地瓜总共卖了三百多元,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上周五,记者赴邹长峰的农地采访。这位47岁的汉子再创业的艰辛,以及对残疾工人的关爱,打动了我们。

47岁“破烂王”生意失败改种地瓜

邹长峰是长乐人,今年47岁,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种地瓜之前,邹长峰干了30年的废品收购,多的时候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血本无归。

邹长峰说,2008年,他和几个朋友合股,囤了很多废铁,没想到金融危机来了,废铁价格急转直下,废铁烂在手里,最后折本出了。那年,他和朋友亏了300万元,其中他亏了200万元,把前面30年挣的钱全亏进去了。

生意失败后,邹长峰有些低迷,靠帮朋友修机器为生。今年春节前,他在电视上看到,日本一位75岁的老人还在工作,说“我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这触动了他再创业的心。

帮助残疾人农林大学专家支援种薯

没有本钱,他打算从投资低的农业做起,又因小时候种过地瓜,农业经验不多的他打算从地瓜种起。

说干就干,正月里,邹长峰就去了龙岩连城、广东等地寻找地瓜良种。他还让外甥上网,搜索到福建农林大学在地瓜育种上颇有成就,没等到学校寒假结束,他就登门拜访。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博士陈选阳接待了他。聊着聊着,老邹说,“要是种地瓜能挣钱,我就把10%的利润捐出来给残疾人”。当时落魄的老邹能有如此胸襟,让陈选阳惊讶之余,也很敬佩。陈选阳说,几次交往后,感觉老邹很踏实,也很有爱心,于是,陆续免费给了他一两千斤的种薯(即留种的地瓜,可拿去育苗后繁殖),有十几个品种。

后来,老邹在闽侯荆溪镇鼓山洲村的一个岛上找了一块荒地,这块荒地原本是沙地,受河水常年冲击,淤泥沉淀下来,土质比较肥沃,加上从农民手中租的地,大概有60亩,可以种地瓜了。

邹长峰要种地瓜了,他儿子却嘲笑老爸:“要是种地瓜能挣钱,在路上都能捡到钱!”

请残疾工一起干希望他自食其力

在种地瓜过程中,陈选阳博士告诉老邹:帮助残疾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持续长久地帮他们。老邹文化水平不高,自创为“鱼钩工程”,就是说要给残疾人鱼钩,让他们自己钓鱼,自食其力。

老邹想到了过去的工人曾德燕。1998年,曾德燕曾在老邹手下打工,后来去了深圳打工。他在2003年的台风中,房子倒塌,造成颈椎骨折,下半身瘫痪。当时深圳的老板跑掉了,他只好回到四川老家,靠家人赡养。前年,他的下身恢复知觉,但也要拄着拐杖才能走。在老家这几年,曾德燕都和老邹保持联系,老邹经济条件好时,偶尔还资助曾德燕。

老邹问曾德燕是否愿意来福州帮忙,曾德燕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老邹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

因为残疾,曾德燕不能干重活。老邹就请他烧烧饭,看看地,包吃住,还发工钱。老邹说,其实,就是给他一份工作,希望他能自食其力,不要放弃自己。

地瓜品相差卖不动发不起工资

经过8个多月的苦干,最近地瓜成熟了。因为头一年种地瓜,产量不算高,一亩2000~3000斤,60亩地大概有120000斤地瓜。但老邹高兴不起来。

他说,上周刚挖了地瓜去卖,一车3000斤的地瓜只卖了200斤。为什么?原来人家的地瓜表皮光滑,他的地瓜表面有些洞。他跟老百姓讲,这是蚯蚓拱的,不碍事,这是有机地瓜,不施肥,不洒农药,老百姓根本不信,地瓜还是卖不动。

老邹很急,开荒加种地,总共借了11万元。最近资金紧张,还欠了工人两个月工资,不仅有残疾工曾德燕的,还有一些临时工的。他说,这地瓜要是再卖不出去,拿什么给工人发工资。

陈选阳博士是海都报的老读者,一直关注海都报近期的“海都农家乐”,他鼓励老邹向海都报打电话求助。老邹在想“海都报会帮我吗”,一直犹豫着没打。后来,看到曾德燕忙碌着却劳无所获,他终于打来了电话。记者马上给他回电,答应去他瓜地看看。他高兴极了:“这下子地瓜不用烂在地里了。”很巧,那天是老邹47周岁的生日。

□记者体验

地瓜只是有点丑但健康又松甜

上周五,记者来到老邹的瓜地。陈选阳得知记者去采访,也特地赶到瓜地。

在老邹的地瓜地里,陈选阳博士在地瓜叶片上捉到一条青虫,告诉记者:“这是斜纹夜蛾,食量特别大。你看这都是被它啃的虫眼。还有一种麦蛾,特别狡猾,把自己卷在叶片内,躲在里面吃。要是前期打了农药,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被虫啃过的叶子了。我反复交代了老邹,要种出高品质的地瓜,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老邹都照做了。”

接着,陈选阳又挖出一个地瓜,指着上面的洞洞说:“这是蚯蚓在土里拱的,对人体没害处。土里有蚯蚓,正是说明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不施农药。”

“老邹种地瓜的全过程,我都看着来的,我以个人名义担保,这地瓜不施肥,不打农药。”陈选阳说,“要是农民听了我的话,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结果还卖不出去,我良心会不安的。”

记者认真看了老邹的地瓜,其实并没有他说的那般难看,只是个别地瓜上确实有些洞洞。老邹家的地瓜品种有三十几个,有红心的,有黄心的,也有紫心的。老邹煮了一些,让记者品尝,有的软甜,有的松香,如栗子一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