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2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桥背新桥担子太重了
海都便民金牌服务
7类货物免征费用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桥背新桥担子太重了
这座“桥上桥”在全国都较为罕见,虽经过多次加固,古桥破损仍越来越严重;有关部门正规划在古桥下游修建新桥,为古桥“减负”
水泥公路桥以古桥墩为基础,架高一米叠桥而成;由于不堪重负,古桥已多处破损
古桥栏杆(画圈处)破损严重,桥面也出现断裂
 

N本报记者 许爱琼 马俊杰 文/图

核心提示:一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石桥,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就背着一座作为交通要道的公路桥,它就是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宁海初日”所在的宁海大桥,也是全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其桥面两墩之间的净跨径比全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还大。

然而,近日有读者反映,宁海古桥成了不少渔民垂钓的场所,桥旁也成了垃圾场,他们担心这些不文明行为都会给古桥“抹黑”。

市民“圈桥”古桥成了垂钓处

宁海大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与荔城区黄石镇桥兜之间,是涵江通往秀屿方向的重要通道。站在桥头望去,这座水泥大桥与其他公路桥并无二致。细看之下,才能发现这是一座“双层桥”,公路桥将宁海古桥牢牢罩在下端。这种“桥上桥”的模式,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记者看到,古桥位于14个船形的桥墩上,每个桥墩留出一处1米×1.5米的小孔,行人可勉强通过。水泥公路桥以古桥墩为基础,架高1米叠桥而成。在古桥面上行走,个子在1米以上的都要弯腰前进,一对古香古色的石狮子屹立古桥头两侧。

记者从古桥第一节往里走,看到几乎每节桥面的两侧栏杆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粗大的缆绳被绑在了栏杆上,捕鱼所用的各式工具则被铁钉牢牢固定在桥面上。有人甚至在角落里用水泥糊成池子装载各种物品,还有人在桥面用瓷砖铺出一大块进行“圈地”。祖籍黄石的荔城区人大代表江先生告诉记者,这是当地一些渔民将古桥作为垂钓的场所,并在桥面上休憩用的。

在前段时间全市开展的专养公路桥梁安全隐患专项排查中,宁海旧桥已被鉴定为危桥,并进行了限宽限载,可现在经过大桥的车辆仍络绎不绝。离古桥不足2米处有一大堆垃圾。桥兜村一位村民说,附近一些村民图方便,每天都把垃圾倒在这里。

古桥背“桥壳”“国保”之路迢迢

江先生说,宁海古桥始建于元代,现存的这座古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每节桥面是用5块1米多宽、13米长的巨石铺设成的。原先两侧保存完好的扶栏,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全国各地不少游客来宁海桥看到这些,都对古人修桥的智慧和耐力深为敬佩。

1961年,古桥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由于交通的需要,古桥上面加高了1米多,铺设水泥桥面,成为涵黄交通要道。这20多年来,古桥经过多次加固修补,有关部门还投资40多万元对古桥再次加固改造,但都未能缓解古桥的颓势。这座“桥上桥”已有多处裂痕,连古桥桥面也出现断裂,栏杆缺失。

此前,曾在莆田文化系统工作多年的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宁海古桥气势如虹、十分壮观,完全可以列入“国保”文物,然而正因为它身上背负的那座水泥桥,使得申报迟迟不能如愿。

去年,经有关部门多方调查,莆田决定在宁海桥下游100多米处新建一座大桥,目前新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复并完成设计工作,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文物保护部门也已将宁海桥申报今年的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古桥能否升任“国”字号文保,所有莆田人都在拭目以待。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