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彭振东
福州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大多已湮灭,而史料又多由胜利的一方书写,我们便无法看到历史的全部真相。也许一个旁观者或失败者的故事,比英雄的描述更值得流传,因为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每个人的故事不计大小,都值得流传。当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些辛亥英雄的故事后,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平凡的记述。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1911年11月8日晚至10日,是辛亥年福州最重要的三天。此后,虽然大清宣统皇帝迟至1912年2月12日才宣布退位,但福州百姓从1911年的光棍节这天开始,就只须在戏里围观那个三千年来一直名叫“万岁”的人了,可以取笑他,可以评说他,甚至可以辱骂他,却从此不必担心犯了大不敬而杀头。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历史书里早说过了,但对老百姓来说,革命的意义则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2011年11月7日,当我看完有关福州辛亥革命的史料后,抓耳挠腮地准备回顾这百年前的历史时,却突然觉得很为难:我知道的别人都已写过,你也看过;我不知道的也许有人知道却不曾有人写过,特别是那些流散于民间的历史记忆,或曾经出现在你祖辈的讲述里,或已埋入街道与楼房的地底。
拼接历史的细节
旧事重提,将三天的战斗复述一遍,你是否感兴趣?
其实,即使革命的参与者,也明显遗漏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以致当我认真地拼接历史时,发现有很多情节相互脱节。
比如做了福建首任都督的孙道仁,综合三四处史料才看出个大概:湖南张家界人,时年44岁,父亲孙开华当过福建省军区司令员(陆路提督)。作为官二代,孙道仁与福州乡绅可说是狼狈为奸,史料中说:“福建陆军统制(师级)孙道仁,善于应酬,与乡绅最为联络,所以麾下之司书生等皆由绅士荐其亲属,每月薪水十余两乃至十十余两。最奇者不必视事,只支干修。”也就是说,孙道仁不仅安插许多关系户担任手下闲职,其中居然还有光拿钱不干活的乡绅子弟。
至于参加革命,孙道仁完全是被迫,“满人将军朴寿密令在旗举人文楷组织杀汉团,首先谋杀孙道仁。闽浙总督满人松寿,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向朴寿进言,得免此举。道仁鉴于事机已迫不容游移,决然制造革命党人,于是年11月6日加入同盟会。”11月6日即起义前两天,也就是福建同盟会领导林斯琛、郑祖荫等同孙道仁、新军协统(旅级)许崇智等人在台江的一艘夹板船上谈判时,孙才宣誓加入同盟会。同时,孙参加革命时也不忘敲诈同盟会,要求发给20万银元作为军饷。当时财力不足,同盟会同意先付5万元。讨价还价后,孙道仁才作了起义的军事部署,由许崇智任临时总指挥。
革命成功后,孙道仁当了都督,次子孙克修管理盐务,盐务可是个肥缺啊。
这样一个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是贪赃枉法之徒,却轻易窃居革命的权位。不过,从黎元洪开始,各省所谓的光复基本如此。
从水部门的第一声枪响,于山上的第一声炮响,到大局已定,其实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弱不禁风的清政府,真的是只需轻轻推一把就会倒下。让人关心的是此前的十年准备,和此后十年的军阀统治,还有那些普通百姓的故事,除了不用磕头,可以骂皇帝,还得到了什么呢?
因此,对于这段没有写完整的历史,不如由记者提问,让所有知情者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