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2版:莆田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仙戏剧院昨日成立
海都便民金牌服务
海都便民周六进长寿社区
油烟机除垢有时很简单
中国木雕博物馆将在莆开馆
连日阴雨房子漏水愁坏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仙戏剧院昨日成立
这标志着古老的莆仙戏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莆仙戏迎来又一个“春天”
方元往老人正在向孩子们传授惠洋十音技艺
 

N本报记者 黄凌燕 马俊杰

本报讯 昨日上午,莆仙戏剧院隆重成立。在昨日的仪式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立华要求莆仙戏剧院全体人员开拓进取,创作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重振莆仙戏雄风,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和文化莆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莆仙戏作为莆田文化瑰宝,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艺术学、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莆仙戏剧院的成立,标志着古老的莆仙戏剧种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昨日,虽然天公不作美,雨下个不停,但成立仪式现

场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全市文艺界新老艺人和莆仙戏迷们赶到现场,艺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采访中,曾获得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金奖的“80后”演员黄艳艳感慨地说,最能体现莆田古府新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莫过于莆仙戏,然而,有着千年历史的莆仙戏曲,却一直在民间流浪辗转,剧院的成立为莆仙戏艺术的传承制造了契机。接下来他们准备到全市几十个乡镇进行巡回演出,为莆田观众献上最有质量的莆仙戏。

据了解,新组建的莆仙戏剧院是隶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国有企业,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营模式,院址设在新建的莆仙大剧院内。

□相关新闻

黄石“惠洋十音”有上千年历史,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承却日益濒危

老艺人救古音数百儿童来传承

N本报记者 许爱琼 马俊杰 文/图

本报讯 昨日上午,11名黄石“惠洋十音”老艺人受莆田市领导杨根生、梁建勇邀请来到莆仙大剧院,成为当天受邀表演的两个节目之一。惠洋十音形成于宋代,盛于明清,如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可近年来,随着传统民俗的日益淡化等原因,十音的传承一度青黄不接。

古音曲高和寡传承青黄不接

黄石镇惠下村老协会会长胡天章告诉记者,村内一群老同志是“十音”演奏的主力军,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1岁了,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其中有4位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耄耋老人方元往目前则正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十音达人”近年来不时受邀进城演出,昨日在莆仙大剧院演出的11名十音能手,就是从这些“达人”中挑选出来的。

近年来,莆田民间一些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渐淡化,原本土生土长的“十音”竟变得曲高和寡。与此同时,一些造诣较深的十音老艺人因年事已高日渐退出舞台,而年轻的一批演奏手则还未成熟,无法独当一面,十音的传承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其发展也日益濒危。

免费传授秘诀孩子争相报名

这一切都看在了老艺人眼里。2005年开始,他们决定利用暑假时间,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办“非遗”培训班,免费传授惠洋十音的秘笈。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现在的争相报名,如今已有两百多名留守儿童成为“十音”演奏爱好者。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出师,能独立演出了,几个月前,还到福州三坊七巷参加了“国家级非遗进校园”的演出。

去年7月份,这些老艺人又将传承十音技艺的目光转

向了当地妇女同志。如今,每天都有三十多名爱好者在村文化中心切磋技艺,最高峰的时候有上百名村民聚集演奏,十分热闹。

村民们对传统技艺的热忱,也感染了当地文化部门。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说,该馆于去年为惠下村提供了3000元的十音乐器,今年再次送上3000元作为老艺人们培训留守儿童的活动基金,希望这项古老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