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姜伯静
近日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我国的文艺作品创造力还不够,电影、电视、小说等,重复复制的多。”柳斌杰说。(11月13日《新京报》)
柳斌杰的话很尖锐,指出了当下文化创新能力缺乏这一现实。某部小说或电视剧走红后,众多出版商或影视制作公司就蜂拥而上,跟风模仿,让受众烦不胜烦,这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致和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个距离有多远,看看从孙悟空到“凯撒”之间的距离就知道了。
在言必称“四大名著”的中国,充满瑰丽想象的孙悟空形象无疑是一座里程碑,而“凯撒”,作为最近上映的美国电影《猩球崛起》中的大猩猩,则是西方反思科技发展的最新“代言人”。孙悟空和“凯撒”可谓同类,可当笔者看《猩球崛起》时,却感到悲凉:在我们依附于孙悟空这一古老形象不断重复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利用“凯撒”对人类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了。
在西方电影中,从金刚到“凯撒”,表明西方文艺工作者在不断挑战创造高峰,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可我们呢?除了“至尊宝”外,就没有更新的“进化产品”了。
这是想象力的差异,更是人文素质的差异。虽然我们可以用我们是“现实主义”作托辞,但问题是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似乎更尴尬——当“凯撒”在影片中怒吼“NO”的时候,我们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
“模仿和复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之后没有自己的东西。看看我们那么多创作者忙于在周而复始的模仿中赚钱,却把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搁置一边,不去研究和挖掘。从孙悟空到“凯撒”还有多远,映照出我们文化创新能力的那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