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今日关注·本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是给妈妈尽的最后一个孝”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83岁的榕城老人章美玉病危,已陷入深度昏迷,孝顺的儿女没忘记她的夙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儿女前天替她签下捐献申请书——
“这是给妈妈尽的最后一个孝”

孝顺子女满足了老人最后一个心愿,将遗体捐献出去
 

许愿人:章美玉

年龄:83岁

心愿: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N本报记者 张伟 肖春道 实习生 潘林静 文/图

关注理由:83岁的章美玉老人12日晚上突然中风,至今昏迷不醒。在接到老人病危通知书之后,她的子女给本报968111打来电话,诉说了一个特殊的要求:请本报帮忙联系红十字会,完成老人的最后一个心愿——捐赠遗体。

前天,记者陪同福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省二人民医院二化分院。在依姆的病榻前,老人唯一的儿子包明(化名)替她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这是我们能给妈妈尽的最后一个孝。”包明含泪告诉记者。

据福州市红会介绍,目前福州已有82名志愿者实现了捐赠遗体或器官的遗愿。他们的名字,都镌刻在福州三山陵园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

夜里的一个电话

“报社吗?你们能不能帮忙联系红会?!”

12日晚9点,本报968111接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的电话,语气很急促,“我妈妈快不行了,她想捐赠遗体。你们能不能帮我联系到红十字会?”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先生——包明,原来是他83岁的老母亲一直有个愿望,想在去世后把遗体捐赠给医学院。

12日下午5点左右,依姆在家闲坐,还跟儿子开玩笑,吵着要出门去散步,突然她嘟囔了一句:“我半边身子都动不了了。”随后,就这么软软地瘫了下去。

“送到医院已经昏迷了。”包明说,医院诊断是脑溢血,并下了病危通知书。“我们姐弟三个都在,想起妈妈当年曾提过捐赠的事,一时匆忙就请你们帮忙了。”记者连夜找到了福州红十字会,该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遗体捐赠都由红会出具“登记表”,主要是捐给福建医科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因为传统观念的约束,捐赠者并不多,到最后真正实现捐赠的,每年也不过三五例”。

前天,包明替妈妈签了字。包明说,医生曾建议开颅手术,但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不想让她再受这个罪了,“如果妈妈真的走了,她知道我们没忘记她的遗愿,她也会欣慰的。”

善良老人的一生

女儿想捐献遗体,老人听到后说:“这样也挺好的”

包明的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州二化工作了一辈子。“母亲是江西人,跟着爸爸来到福州,也在二化上班,直到退休。”包明说,母亲没念过几年书,但特别通晓人情世故,早年还拿过“三八红旗手”。

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去世了,是母亲一手把包明和三个姐妹拉扯大。包明说,他母亲身体一直很硬朗,还经常去跳广场老年舞,“她心态特别好,说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帮忙打扫楼道卫生,每天都挺乐呵的。”

捐赠遗体的念头,最早是由四女儿包英(化名)跟母亲寒暄时聊起的。包英20年前去了加拿大,她说,自己在国外签署了捐赠遗体器官的协议,回国就跟母亲说了这事。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毫不介意,“她当时就想了很久,说‘这样也挺好的’。”

“妈妈心特别善。”儿子包明哽咽了好几次,他说,自己平时也跟母亲聊天,说国外医学院一般四个人用一具教学用尸体,我们国家大概得一百多个人用一具。当时母亲就很动容,叮嘱他自己死后,也捐了。

包家的家教

“生前尽孝才值得,死后大办都是给别人看的”

捐赠遗体的事情,家里通过了,但很多朋友还是想不通。“连我女儿和老婆都不太赞成,更不用说外人了。”包明说,一些朋友也曾委婉地劝过他,这么做太“惊世骇俗”。

不过,即便这些朋友,也都认可一点:包家的四个子女都是孝子。包明就不用说了,50年来,章美玉老人一直跟他住在一起。这几年,老人接近痴呆,其他的亲人都不认得了,只有包明在眼前,老人才会亲热地拉着他的手,一边抚摸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只有她自己才懂的话。

小女儿包英5年前在福州也买了套房子,每年从加拿大回来住10个月,为的就是在母亲晚年,能够多陪陪她。“她不认识我了。”包英说话间有点伤感,“给妈妈喂饭,她会说小妹你真好。就像她平时对邻居一样客气。”

“妈妈活得就像一个孩子,这样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包明说,包家家教就是:老人生前要好好尽孝,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妈妈也说了,很多地方死后办丧事花了几十万,还不是做给别人看?”

正因为此,那些持有异议的朋友,最后都沉默了。“捐遗体是妈妈的愿望,也是我们能给她尽的最后一个孝。”替母亲签完字,包明坦然了。

记者手记

何为幸福?

在接触包家的过程中,我先是怀疑,继而是感动,最后是一团浓浓的幸福感包围了我。

幸福是平凡。包明说,不管是老人还是子女,捐献遗体也没有什么很高的道德驱动力,就是一群善良的凡人做出的决定,他们全家不信鬼神,这也让他们少了很多顾忌。

幸福是坦然。正如我起初怀疑的,很多人也有过“这家子到底图什么”的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包明觉得好笑,“不就是一件善事吗,搞得好像有多少隐情,还要一一解释?”

幸福是安静。老人一生与人无争,晚年子女都在身边,她也会撒娇一样地让儿子带她去散步。“健健康康地活着,稳稳当当地走掉。”包家的子女们觉得,老人之所以同意捐献遗体,正因为她一生无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