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体育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女排未能让历史重演
女排精神仍在传承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排精神仍在传承
纪念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30周年
三十年前,首夺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成员(资料图)
 

N北晚

本报讯 30年荣光,那是无价的感动!30年前的昨天,1981年11月16日,日本大阪府立体育会馆,中国女排于世界杯最后一场以3∶2击败日本女排,以7场全胜战绩历史上首夺世界冠军!这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大球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创造了新中国体育历史,历史也选择了中国女排!30年过去了,女排精神仍在传承,并将永不过时。

长征精神

背着行囊打游击

1951年11月,新中国第一代中国女排在北京成立,当时中国女排主教练是马启伟。10年前,记者采访了当时年已82岁的马老。他说:“当时女排只是国家体训班的一部分,体训班就是应付国际大赛。因为当时还没有国家训练局,全队到北京大学住宿和训练,后来人数太多,北大学生还得上课吃饭呢,人家没办法接待了。我就带着全队进行全国拉练,相当于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了一个城市就给当地百姓表演排球,就好像是一个下乡舞蹈团。当时全国不要说找一个排球馆,就是适合打排球的土场地都不好找。我们背着行囊‘行军’,可以说是另一种长征。记得当时主抓体育的贺老总对我说:中国女排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句话我永生难忘。”

大松精神

三从一大魔鬼训练

几天前,就在201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对日本女排比赛前的那个夜晚,日本NHK电视台做了一档特别节目,来渲染中日女排大战前的气氛。节目中,他们提到了一个人——大松博文。

中国人管大松博文叫“魔鬼教练”。1965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训练中国女排。五一节,周总理邀请大松夫妇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当周总理询问女排训练情况时,大松毫不客气地说:“我正在训练的中国选手,连我们日本女排一半的训练量都不到。”周总理严肃地说:“请你把大松精神移植到训练中。”在上海,大松博文对中国女排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残酷训练,确立了后来中国体育至今仍沿用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周总理提倡的“大松精神”为中国女排日后腾飞埋下了种子。

竹棚精神

进去一个人出来一团泥

1972年,漳州训练基地和郴州训练基地先后建成。1976年,袁伟民率领“文革”后第一支中国女排来到基地集训。低矮破旧的竹棚,锻造了钢铁般的中国女排。基地看大门的老大爷回忆:“当时哪有训练馆呀,能在竹棚里训练就不错了。地面还是潮湿的泥土地,没什么地板,每天姑娘们进去是个人,出来却是一团泥。”

袁伟民学习“大松精神”,训练极其严格,姑娘们在泥地上滚翻接球,每次训练完,姑娘们身上满是汗水、血水和泥巴。当球员们已没力气接球而趴在地上时,袁伟民仍不停地将球扣在她们身上,并喊着“起来,再来!”后来,闷热的竹棚里有了地板,因没刷漆到处是刺。竹棚里锻造了姑娘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竹棚精神。

女排精神

自强不息永不过时

时光穿越!那是英雄的1981年!让我们穿越到1981年11月16日第3届大阪女排世界杯最后一场的那个夜晚,对手是日本女排,中国女排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两局,决胜局拦网得分,17比15!中国女排以3比2击败日本队,历史上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当宋世雄激动人心的声音传出时,中国沸腾了!

中国女排随后的“五连冠”不仅开创了世界排坛的一个中国时代。2003年,陈忠和麾下的中国女排“黄金一代”也是在日本大阪世界杯赛场以11连胜夺取阔别17年之久的世界冠军,是女排精神的一种传承,如今的中国女排年轻一代依然拼搏在日本世界杯赛场,向着伦敦奥运会挺进!女排精神,实际上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纪念这一天的意义所在!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