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1世纪经济报道
时近年终,资金紧张,揽存大战一触即发,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本被银行寄望作为“利器”使用,但日前被银监会叫停。
11月16日,多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银监会担心,银行过度依赖短期理财产品揽存,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荡,诱发流动性风险。
银行患“理财强迫症”
今年以来,CPI高位运行,负利率状态持续,对公和个人存款加速流出银行表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一再上调,银行流动性紧张,为了维持存款规模,狂发理财产品。
一时间,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行,从城商行到农信社,其网点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都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
银行此举也颇为无奈,一些支行行长总结:“发理财伤存款,不发理财,存款全搬家,不仅肉吃不到,连口汤都没得喝。”
银行集体患上“理财强迫症”,结果是存款大起大落,极不稳定。“一般而言,月初要用理财产品把客户的钱维持住,到月末则要想办法把钱从理财赶出来,拼命往存款倒。”一位股份制行零售部人士表示。
这种“左右手互搏”通过理财产品期限的精准设计来实现。比如,让理财产品在月末前一两天到期,客户的钱不可能马上取走,就“滞留”为存款;或者在月末发行理财产品,次月初成立,申购期的资金也形成存款。
部分银行甚至发行1天、2天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往往并无真实投资,实际收益率也无从测算,纯粹为了拉存款。
一个月内期限理财被叫停
按照惯例,12月份银行体系流动性会较为紧张,银行为了年报好看,往往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增加存款规模。“激进”的手段是直接买存款,相对“温和”的做法则是借银行理财。但银行存款的“虚增”和大起大落,会给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尚福林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正是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在年底重新抬头。
□延伸阅读
开放式产品将成替代品?
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青睐,其优势之一正在于期限短,收益率又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是很好的现金管理工具。
一位银行理财业务人士表示,银行的应对之举可能是归并同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开放式理财产品。
但是,运作开放式理财产品并不容易。在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模式下,总行资产管理部门(或金融市场部、投行部、资金部)的利益和分支行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资产管理部门的诉求是做大理财业务,而支行首要考虑的是存款。
因而,开放式理财产品在月末、季末、年末往往会遭遇巨额赎回。巨额赎回将迫使投资经理大量变卖资产,在流动性紧张之时,打压债券市场,也大大降低了整个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