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学刊物冰火两重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刊物冰火两重天

《收获》编辑部主任钟红明
 

年底,期刊征订。

一向高昂头颅的纯文学杂志也在各展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有人说今年是“杂志年”,新锐杂志刊物风起云涌,一方面去年年底《独唱团》、今年的《大方》叫停,另一方面《天南》、《文艺风赏》、《信睿》、《超好看》在抢占市场,这一片是火。而传统的老牌纯文学杂志却在面临冰的那一面。明年9月是全国期刊改制的大限,而面临体制保守与市场开放,它们何去何从?这是一次考验。

本期《文化周刊》将老牌期刊与新锐杂志的处境、近况做了一个对比,或许在这里能看到你不了解的文学刊物。

N本报记者 宋晖

《收获》

一本老杂志的低调转变

本刊9万5,增刊3万5,这是传统纯文学刊物《收获》杂志这几年一直很稳定的销售数字。与其他纯文学期刊把发行数字藏着掖着相比,《收获》的底气来自于良好的市场表现。

这个数字虽不光鲜,但对于一家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任何广告的纯文学刊物已经不易。这也让他们的编辑们可以专心编稿、约稿,可以比较悠闲地生活着。

编辑部主任钟红明并不否认新兴的时尚文学刊物对他们的冲击,但她更愿意往好里想,新刊物的出现可能会分流原来的一些年轻读者群,但毕竟这是良性的竞争,毕竟能让年轻人离文学更近一些。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那些新期刊不是《收获》的替代品。“它们有着很明晰的定位,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但它们与《收获》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而是多种风貌的呈现,传统文学的读者在减少,无需怪罪新锐文艺杂志的出现,看了他们的杂志也未必不看《收获》,因为这是不同的审美趣味,无法比较。”

《收获》其实一直在变,低调地变,不在形式、包装,而在内容。钟红明说,一本文学杂志并不能短时间与以往的传统隔绝,但改变却是一直在慢慢渗透。虽然栏目设置上一直保持着“专栏+小说”,但专栏的外延和内延在发生剧烈的改变,小说的语言、生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去年年底的《收获》的《长篇专号》增刊,因刊载了郭敬明《临界·爵迹》的小说被炒得沸沸扬扬,事实上,这次“联姻”是郭敬明主动抛出的绣球,郭敬明主动告诉《收获》的编辑,有个长篇即将完成,是否愿意刊登。

钟红明对这个题材其实并不熟悉,“在看《爵迹》第一章时就觉得有日本动漫的感觉,这部小说让我觉得有武侠的感觉。看看也挺有趣的,但是‘术语’有点多,魂术不仅仅是物质的和技术的,如果作用于人的感情的方面多一点,会更好看吧。”

这并非代表《收获》转向,钟红明说,“长篇小说专号”创办多年,一期刊发四部长篇小说,风格常常和本刊有所区别,就是比较注重可读性。“我们把郭敬明的长篇放在一个新辟的栏目‘延伸阅读’里,是有我们明确的导向的。我个人觉得,文学并没有边界。曾有出版方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出在《收获》上发表的新锐作家的合集,我们觉得可以试着操作。”

钟红明认为,《收获》在挖掘文学新人,同样新锐的文学刊物也在沿用一些传统作家,这更证明了她所说的文学没有边界。笛安的《文艺风赏》的作家对谈也都是我们定义的传统作家,只是他们在卖一种概念。

同样在变的是稿费。《收获》稿费大涨大约是从去年的第六期开始,在全国的文学期刊中也掀起了稿费涨价之风。“原先是千字80元,已经不符合市场的规律,而现在的稿费标准是千字180元至500元,专栏的稿费会高一些,小说会低一些,但我们的专栏和报刊的专栏的概念完全不同,篇幅在1万2万间是常事,一篇专栏稿费高达1万元至2万元,让作家们名利双收。”

另一个变化是销售渠道。钟红明说,在我刚到《收获》时90%是通过邮局发行,到今天订阅和报刊亭的零售大约是对半开,这往往更考验我们的编辑,因为大多读者会愿意先了解内容再做决定是否购买。我们是不被允许在网络征订的,这是不符合市场操作的垄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