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朱嘉怡/文 包华/图
本报讯 昨日,100多名“绿家园”志愿者在福州南后街开展“减少一次性餐具”活动,通过一幅幅城市垃圾产生、运输、处理的照片,为市民讲解、展示城市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过程,并向市民演示如何正确地将家中的生、熟垃圾进行分类。虽然,整个上午都下着雨,但志愿者依然冒雨在南后街向商铺挨家宣传,发起“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据悉,当日南后街共有38家商铺签署了倡议书,承诺加入到低碳环保的行动中来。
另外,在光禄坊的刘家大院,“绿家园”志愿者还设立论坛,请来政府相关部门、环保专家、环保组织等与市民探讨“垃圾围城”的现状。
【使用现状】一次性餐具年消耗近300万套
记者了解到,“绿家园”志愿者曾对南后街一次性餐具进行过调查,发现南后街一年就需要消耗近300万套的一次性产品。志愿者一次连续5天的定点统计中,发现南后街一次性餐具使用量惊人,有的商家在一个小时内就消耗掉130多套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垃圾中分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据南后街的环卫工人介绍,他们两辆车每天要来南后街15趟,其中餐饮行业的垃圾量非常大,比如一次性餐具,一天要拉走20多车。由于每天工作量非常大,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分类,这些垃圾就被直接拉往转运站,并与其他各种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运往垃圾处理场,仅有极少量被回收。
【调查结果】消费者既觉污染又图方便
据了解,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绿家园”志愿者对南后街的路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收回的500份有效问卷中可以发现,有99%的受访者均使用过一次性餐具,其中,72%认为一次性餐具方便,15%认为使用起来更卫生。但与之矛盾的是,在使用者中,有96%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对环境有污染的一次性餐具采取措施。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一次性餐具由于携带方便,广受欢迎。消费者对一次性餐具的危害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但不得不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对餐馆卫生条件的质疑,认为使用一次性餐具相对卫生。不少消费者对一次性餐具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或者说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认知上,并不代表在生活中他们就真正坚持一种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现阶段仅让消费者承诺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是不现实的。
【商家理念】增加一点成本放弃一次性餐具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可能单靠消费者,就如一些市民表示,“店里就只提供一次性餐具,我们当然就用了”。不过,记者了解到,永和鱼丸、木金肉丸等几家小吃店早在活动前就已加入“减少一次性餐具”的行动。
这几家小吃店有关负责人表示,减少一次性餐具,意味着成本要增加。永和鱼丸店的林经理说,店里添置了一架自动洗碗机,尽可能地用瓷碗代替一次性餐具,“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碗筷供应不及和餐具的破损率”。林经理介绍说,洗碗机一批只能洗20多个碗,约8分钟,客流量大的时候,5分钟就卖出近30碗,瓷碗就会供给不及,“特别是节假日,有时不得不用一次性餐具应急”。
另外,就是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破损,林经理说,试运行的前两周,勺子最多时一天破损20把。与此同时,增加的开销还有水、电和服务员。然而,让林经理郁闷的是,有时反而被一些消费者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次性餐具?”
同样开始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的还有木金肉丸店,该店负责人姚先生表示,自己店里推行到现在还是比较顺利的,“以前餐具开销每月3000~4000元,现在上涨30%左右,整体影响不算太大。”姚先生表示,既然是百年老店,应该承担一些环保义务,率先推行环保理念。主持人了解到,目前已有38家商铺加入“减少一次性餐具”行动,这是商家理念的进步。
【部门说法】多部门配合民间力量推动
调查中,有15%的消费者认为一次性餐具看起来卫生,其实这是误区。早在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相关实施细则中就明确规定,一般一次性餐具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事实上,有多少消费者了解这一情况呢?另外,在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一次性餐具极容易受到二次污染。
另外,尽管在一次性餐具中,包含有可降解和非可降解两类,但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无法对垃圾进行分类,因此,就算是可降解、可回收再利用的,也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白白浪费了资源。
福州市鼓楼区刘建兴副区长表示,目前这一行动还主要是靠民间志愿者的力量,来推动商家和消费者环保观念的进步,现在能使这么多商家行动起来很不容易,目前将其直接列入管理规范的条件并不成熟。民间志愿者可以配合政府,从大环境上推动环境保护、垃圾减量。
(以上数据来自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