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教学生像刻根雕重在发掘其生命力”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两成毕业生已找到婆家
小学生学写数字
福州英华学校庆祝建校130周年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辣麻教师
“教学生像刻根雕重在发掘其生命力”

主人公小档案
张钧,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职业书法篆刻家。
 

N本报记者 李薇

“一个树根,可能成为废品,也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根雕作品。教学生也是一样,要清楚他要的是什么,从他自身出发来培养他。”这就是张钧指导学生的理念。身为福建屈指可数的几名西泠印社社员之一,张钧不但在篆刻上造诣精深,而且对于如何为人师,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的学生不多,但每个都是经过“考察”才得以入门,他们取得的成绩,也足以令张钧骄傲。

收徒:先过两道关

张钧最大成就在篆刻。本月,四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书法界“奥林匹克”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展,张钧的篆刻作品获得了优秀奖(最高奖)。2005年,他参加西泠印社举办的首届国际艺术节三大展,以“探花”的成绩直接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全闽考试入社第一人。

慕名想拜张钧为师的人,不在少数。有朋友带来的孩子,也有中学生、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有福建人,也有远在温州的学生。与一些培训机构“报名就收、来者不拒”不同,张钧“收徒”要过两道关。人来了,先喝茶、聊天,暗暗观察其言谈举止,看看是否有潜力可挖。再提笔写几个字、上一两次课,因为“一拿起笔,就知道他能学多深了。”考察完毕,有发展的学生,收下来精心指导;不合适的,委婉劝退。曾经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张钧那学习。上了几次课,张钧发现这孩子不尊师道,而且心思也不在篆刻上,还是请他“打道回府”了。

“收学生就要收有战斗力的”,张钧说。对于热爱篆刻的学生,即便年龄大一点、没有任何基础也没关系,“年龄大,最多是涉及的面没有那么广,这种字体学不了,还可以换一种。而没有基础恰恰能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可以好好打磨。”

经过“筛选”留下的弟子,都是诚心人。一个宁德女孩,坚持每周坐动车往返宁德与福州,只为了跟张钧学艺。

授业:关键在点拨

篆刻要怎么学?张钧自创了一套“篆刻专业”的学习课程,学制3年~4年,有系统、严格、专业的培养体系。他的第一届学生只有三个人,在2009年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上,三人的作品全部入展。其中的一个女孩,去年还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张钧正在带“篆刻专业”的第二届学生。今年,他的学生参加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展,8人投稿,有4人获奖,2人入展。

在张钧看来,学篆刻起点一定要高,从起步就要由一流的老师来教。起步大约需要三五个月,这阶段老师得盯紧教好,到后面就轻松了,“一堂课两个小时,只需要指导半个小时,其余时间我就坐这喝茶。”难道老师不用教了?张钧答:“不要讲太多道理,关键的时候讲一句话,比讲一大堆更有用。”

张钧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每周刻三到五方印。不过学生们都很勤奋,往往超量完成,每周刻十来方,让他“作业都改不过来”。他说,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天分,技法则需要有人点拨。经过老师改刀、点评,学生方知道奥妙所在。

张钧教学生,基础的课程是一样的,后面就慢慢有了区分——根据学生的禀性、特点,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方向。一个跟着张钧学了5年的孩子,现在13岁了,对篆书特别有感觉,张钧就着力在这方面培养他。

他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而不是“老师刻什么就跟着刻什么”。学生“出师”之后,他就把他们当作朋友,跟他们自由交流、切磋,因为,“减轻‘老师’二字的压力,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去大胆尝试。”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