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靠什么管好地方政府“三公”经费
已婚男相亲
□读者来信
“史上最寂寞会长”可怜的受害者
网友说话
□读者反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来信

 

面子消费与“精神通胀”

N陈一舟

“如何用最少的钱拥有名牌包?方法就是一个高仿包+一张购物小票+一个名牌包纸袋。”眼下,一些人买不起名牌产品,就买名牌产品的纸袋。这类消费被称为“面子消费”。最近一项调查显示,84.2%的人确认身边年轻人的“面子消费”现象普遍。(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一些富人热衷奢侈名牌,常常一掷千万金,一方面是消费能力太强,另一方面是喜欢炫富,但一些上班族也对名牌痴迷,甚至不惜以“你有名牌包我有包装袋”的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按摩,着实让人无语。

哲学家说,奢侈不仅是一种消费,还代表着一种生态。奢侈主义的大旗下,消费与地位、身份、面子等紧密相连。当富人的奢侈形成了规模,就会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干预着大众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导致“精神通胀”。

我们的精神世界曾经无比富庶。但“面子消费”愈演愈烈,“买不起名牌就买包装袋”作为一种社会生态的缩影,反衬出我们的精神通胀已到了必须反思的程度。

争抢“长寿之乡”的折腾

N王艳

日前,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江苏如东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至此全国“长寿之乡”已达21个。据悉目前江苏还有5个县正联系申报“长寿之乡”,其它省还有十几个在排队。舆论质疑,如此评下去,“长寿之乡”岂不遍地开花?(近日《新华日报》)

如果说名人故里之争还多少披着一层文化的遮羞布,那么“长寿之乡”的争抢就沦为赤裸裸的急功近利。申报者显然是为了获得“文化名片”,才像追求GDP那样追求“长寿之乡”的评选和宣传。

而“长寿之乡”之所以成为文化标签,是因其稀缺性,可有关协会推出来的“长寿之乡”却泛滥成灾,这种评选的科学性、规范性又在何处?这是典型的折腾。当“长寿”成为地方政府劳民伤财的噱头时,对老龄化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势必减少。

资料显示,我国“长寿不健康”状况严重,失能老人达到3300万,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提高老龄化社会质量、强化养老社会保障上来,比一个长寿之乡的名号重要得多。只不过,前者投入巨大却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效益,而后者的“功利效应”却能立竿见影。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