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宏盛酒业总经理许景仍然认为在自己多年的商业历程中,这是一款寄托了自己最深厚情感的产品。它把宏盛企业推上一个高峰的同时,也成就了许景的声名和荣耀。但是最终,它给许景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还有深深的反思。
它曾一战扫平各路诸侯,却最终无法成就霸主地位。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成功是如何水到渠成,也可以体会到错失良机的遗憾。
这样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宏盛酒厂的身上,但是,它同样可能发生在另一家企业的身上,类似的故事,不同的主角,不同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青红三年陈,离梦想那么近,最终还是擦身而过。
成功登顶
尽管是在八年之后,宏盛酒业总经理许景依旧清晰地记得自己看到数据之后的感受。毕竟,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那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之外,还有伴随而来的声名。
“三个月的销量相当于一年的总量。”哪怕对自己的产品多么有信心,但是心头的狂喜还是在瞬间席卷而至。
整整四年的培育在这一刻得到了全面的收获。福州地区80%的黄酒饮用酒市场占有率,这是市场给许景最好的回报。
同时,青红三年陈的成功也证明了宏盛酒厂向黄酒饮用酒转型的战略眼光。
在总结青红三年陈为何在当时能够横扫千军、笑傲江湖的原因,许景把它归纳为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定位,求新求变的营销手法,当然,还有对黄酒饮用酒市场的前瞻性判断。
2000年初,啤酒行业已经逐步迈进全盛时期,在饮用酒市场上风光一时无两。黄酒行业在饮用酒方面的市场大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被看好,然而许景却认定黄酒的春天并不遥远。
所以,他选择押下重注。
投资巨资进行技术改造,根据消费者需求选择清爽型口感的产品定位,逐一拜访各大客户,在营销上注重生动化展示。这在今天并不新颖的做法在十年之前却如狂涛骇浪一般,给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
当时福州市场的黄酒饮用酒市场,多半是小作坊生产的家酿黄酒,工艺不过关,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青红三年陈强大的攻势面前,如同散兵游勇面对正规军的强悍出击,只能黯然退出市场。
2003年末,厚积薄发的青红三年陈终于成功登顶,市场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
错失良机
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2003年末到2006年末,三年的时间,凭借青红三年陈的持续坚挺,宏盛酒业不仅击败宿敌闽越花雕,报了一箭之仇,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益。
然而,前景一片大好之中,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产品链条过于单一,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这是青红三年陈辉煌背后所存在的隐忧。
许景对青红的前景也有过清醒的认识。在2005年、2006年他不止一次地提醒员工,“如果有一家实力企业介入福州的黄酒市场,可能马上就终结我们当下的好日子。”
然而,青红三年陈实在是一个太能赚钱的产品,它不仅成就了宏盛,也让当时的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给企业家更多犯错误的机会。
数年之后,许景反思自己当时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最后发现“这是温水煮青蛙”。
整整三年的时间,宏盛酒业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青红三年陈。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决不是一个好现象。
当企业只看到红火的一面,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市场危机的时候,它终将走入衰败。这是一个残酷的商业规律,无人能够避免。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随着青红三年陈的销量逐步下滑,宏盛失去了一个最佳的机会。
就这样,梦想擦肩而过。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说“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有时候,许景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如果能捉住那三年的机会,现在这个市场又将是怎么样的一个格局?”
如果能趁三年大好时光,丰富产品链条,巩固福州市场;如果能借青红三年陈在市场树立良好口碑,敲开其他区域的大门;如果……
可惜没有如果。
于是,前者让人泪流满面,后者令人扼腕长叹。
这是青红三年陈的故事。不过对于宏盛酒业来说,这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这不是结局,而是开始。
一个懂得反思的企业家,失意会比成功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而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宏盛酒业如何借助喜事连连在细分市场上突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