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制周报
2011年的这个秋天,对于位于江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来说,可谓多事之秋。继10月23日一名机械学博士和一名校外人员在其本部与同济医学院“坠楼身亡”后,仅隔7天,一名22岁的建筑系建筑学大四学生再次“跳楼自杀”。“华中科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热门关键词。
对此,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教授认为:“一方面暴露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高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
一天两人轻生机械学博士的不归路
10月23日,星期日的早晨,27岁的华中科大在读机械学博士彭凯峰从所住的西11舍四楼“坠楼身亡”。
“早上7时57分,离开宿舍门还差三分钟,我突然听到‘砰’的一响,接着两个路过的女孩子尖叫‘有人跳楼了’。”11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西11舍的楼管阿姨回忆起这事还心有余悸。
在这起事故发生的一个小时后,上午9时许,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又传出“一名女生坠楼”的消息。不过经确认这名坠楼者为校外人员,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2007年,彭凯峰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进行硕博连读,记者注意到,在本科期间学轮机工程的彭凯峰曾获得过“日本邮船(NYK)奖学金”,成绩还算不错。但华中科大不止一位博士生透露,彭凯峰所在专业的博士论文“最近提高了等级,原来只要发几篇D级论文,现在却需要发B级论文,压力肯定很大”。而记者也了解到,在以“治学严谨”而著称的华中科大,因博士论文不过关而延迟毕业,甚至不能毕业的学生并不罕见。彭凯峰本科时期的同学高川(化名)称,“听说他在出事前和老板(博士生导师)吵过架,想换导师”。然而,这种说法并没得到校方的正式回应。
“话不多,比较内向”是很多认识彭凯峰的人对他的最直观印象。这位“看起来多少有些文弱”的博士生,在10月23日清晨给姐姐打电话时,只说了一句“我很累,想休息了”,然后纵身跳下四楼。
“我们同学至今都不明白他的情绪到底是何时起变化的,如果有人能注意到他情绪不对,及时开导他,悲剧也许不会发生。”11月6日,高川对记者感慨。
被传染的“坠楼者”?一大四生也轻生
10月31日下午2时许,当22岁的建筑学大四学生张骋捷从华中科大紫崧学生公寓15栋6楼一跃而下后,“整个华中科大弥漫着强烈的紧张气氛”,“三连跳”使得这所知名学府一时间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从13时21分起的40分钟内,张骋捷通过自己在人人网上的账号“张骋捷santo”发了四条动态,最后一条称“走得仓促。再见,地球人”。
他的一位室友显得很伤感,“实在没有想到,他有什么想不开的?”据这位同学回忆,当天上午张骋捷并没有去上“一贯都不喜欢的设计课”,而是在“宿舍里打游戏”,中午的时候,他出去和父亲吃饭,再也没回宿舍。而据华中科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07级学生回忆,张骋捷是在13栋和15栋楼连接处出的事,他应该是从13栋的楼顶翻到15栋的楼顶后跳下的。
在诸多同学印象中,张骋捷是一个“比较内向、很腼腆”的男生。从2008年到华中科大就读5年制的建筑学以来,至少在大三以前他“成绩还可以”。记者注意到,张骋捷曾获得过“2008—2009年度学习进步奖学金”。他的一位室友表示:“他从大三开始有些变化,开始觉得学习没意思,经常不去上课,出现挂科。”
11月1日,华中科大学工处在该校白云黄鹤BBS上发了一篇名为《关于建规学院2008级一本科生坠楼事件的相关说明》,称张骋捷“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抑郁。另外,该生目前还有五门科目不及格”。这则说明招来张骋捷同学和家属的质疑,认为学校不该拿他挂科来说事。
对于张骋捷为何从大三开始觉得学习没意思,无论是他的高中同学还是室友都百思不得其解,他的一位室友称“问过他为什么,他也不说”。种种迹象表明,在张骋捷大三时,“发生了对他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具体什么事我们都不知道。”他的一位高中同学这样总结。
专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在第一起坠楼事故发生后,华中科大研究生院通过QQ群向各位研究生发出“多注意、关爱身边的人,有困难和身边的人一起想办法”的提示,却没能阻止悲剧的继续上演。
“事情发生后,学院给我们开了一个哀伤与释放的心理辅导会,请心理辅导老师教我们怎么去合理地发泄情绪,释放哀伤。”建规学院一名08级的学生告诉记者,他认为“效果不会很大”。
10月25日,华中科大的外教PW教授通过一个学生的帖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帖子里发出了三个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用正确的方法去抢救?为什么没有人上来帮助?为什么让他孤独地死去?”
“其实这位教授问的问题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也恰恰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在生命教育上的缺位。”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说,“包括死亡教育在内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备的常识,大学应该提供这样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关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