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今日关注·本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早一点去,她就不会自杀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早一点去,她就不会自杀了”
一个感染艾滋的少妇,当起防艾志愿者,帮助数十名病友燃起生的希望
 

N本报记者 李熙慧 章微

关注理由:她是一名艾滋病人,刚30岁出头,6岁大的儿子也因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年半前,她和儿子查出艾滋,心灰意冷,曾三次试图自杀。然而,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她走出了心理阴影。如今,她是一名艾滋病志愿者,和其他的艾滋病友一起成立了“爱心种子关怀互助小组”,帮助几十名放弃生存希望的病友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他是一名男“同志”,80后,并非艾滋病感染者,却一直在男“同志”群体进行防艾干预,也到艾滋病病区、疾控艾滋病免费咨询点当志愿者。在不少人对艾滋病人唯恐避之不及之时,他选择走近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安抚和帮助。

为了关爱艾滋病人,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感染艾滋病,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这些艾滋志愿者,选择了与艾滋“亲密接触”。

故事一:染艾滋亲戚朋友躲她,她三次自杀

本想和小南见个面,但她说“抱歉”,不见面不留电话,是对家人的保护,孩子太小,还不知道染艾滋的事。她用公用电话拨打记者的手机,讲述了她从自杀者到志愿者的转身。

小南为何感染艾滋病至今仍是谜。她说,结婚后都在家相夫教子,既没有婚外性行为,也没有献血输血,更无吸毒,老公也没有感染艾滋病,就连医生也无法确定她的感染途径。

6年前,小南怀孕,剖腹产产下了儿子,当时孕产检也没有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医生说可能是因为在“窗口期”,没有查出来。而一年半前,小南莫名高烧,到医院就诊,查出了艾滋病。医生让她赶紧带儿子去检测,结果儿子也查出了艾滋病。这对于一个普通而平静的家庭,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小南说,当时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绝望。1米7个头的她,迅速瘦到只有90多斤。

她和儿子染上艾滋的消息,不知为何一下子在亲戚朋友中传开了。小南说:“以前和我很亲近的人,都躲着走。有时候去亲戚家作客,亲戚说‘你就坐着吧,什么都不要动’,生怕我弄脏了他们家的东西。离开亲戚家之后,亲戚马上做卫生,我用过的碗筷都被扔掉。”

这些歧视让小南想到了死,她曾三次试图自杀,但医生和家人的不离不弃,将她拉了回来。

小南说,“不少亲戚知道我患病的消息,都劝老公和我离婚,但老公一直站在我这边。”

劝病人放弃自杀,第一次有了成就感

“我在医生和其他人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小南说,今年年初,有一次去医院复查,偶然碰到一名刚入院的患者。医生让她和这名病友聊聊。没想到,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后,她发现自己更轻松了。而这位病友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我的经历能帮助到其他人。我第一次有了成就感,再次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决定做一名艾滋病志愿者。”

今年年初,小南刚当志愿者不久,一天下午,医生打电话说有一个刚入院的女病人情绪很不稳定,让他们过去做心理疏导。小南准备第二天一早过去,但是没想到当天晚上病人就跳楼自杀了。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觉得很可惜,如果我们早一点去,可能她就不会自杀了。”小南说,从此,医院或者疾控部门一给她打电话,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先放下,及时赶过去。

幼子还不知病情,这是她最大的心事

小南说,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做,有一次跟着其他病友去闽侯看望一个小病友,小女生非常内向,全村人都知道她患病,都躲着她,学校里也没朋友,她一个人在一间教室内上课。经过大家开导,她也慢慢敞开心扉,笑容多了起来。

小南说,现在只要自己有时间,都去开导其他病友,分享自己如何战胜恐惧,如何心理调整、治疗。

帮别人找回生的希望的同时,小南也更加积极地活着。如今,她每天都会晨练,体重也增至120多斤。“爱心种子关怀互助小组”也经常组织病友们到户外活动,大伙在一起就像个小家庭一样。

但小南还有一件烦心事,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吃药时,就哄骗他说,这是补品,吃了身体更好。将来孩子长大,吃药当作吃营养品肯定无法隐瞒下去。

故事二:男“同志”的防艾干预

福州人晓轩是一名公开身份的男“同志”,也是我省同性恋团体群体“福桐联合会”的负责人。“福桐联合会”已经连续5年在我省艾滋病免费咨询的活动现场设点咨询,用这种公开的方式让“同志”们找到组织,进而进行防艾干预。

晓轩不是艾滋病患者,但他却常和艾滋患者打交道。2002年,晓轩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创办了“福建同志网”,也是“福桐联合会”前身。晓轩说,刚开始做“同志”防艾宣传时,并没有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者即使接触到了也不知道。后来,“福桐”开通了“社区”热线,接到几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咨询电话,加上和疾控部门打交道,意识到不采取防护措施,男“同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就会很高。大家觉得有必要在圈内进行行为干预。

“福桐”自发开展防艾干预一年多后,2005年下半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同“同志”们接触。2006年,“福桐”和省疾控中心合作,一起开展“同志”的防艾工作。过去“同志们”都不太愿意使用安全套,如今使用安全套的“同志”多起来了,特别是安全意识加强了。

而如今,晓轩和他的同伴们还致力于艾滋病人的心理疏导。每周,晓轩都要去福州的艾滋病区为新增病人做疏导,和许多艾滋病人都成了朋友,还去疾控部门帮忙发药,为前来检测的市民做咨询。在和艾滋病人打交道过程中,晓轩意识到艾滋病人当志愿者,更容易和病人建立起信任感,心理疏导更有效果。因此,“福桐”用募集的民间资金,聘请了一名艾滋病人专职做心理疏导。晓轩说,虽说是聘请,但月薪只有一千多元,更多的还是靠爱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