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练仁福/文 黄孔瑜/图
核心提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更加和谐”的福建,这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报告还提出,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省委书记孙春兰也曾表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需要。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我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相信,在建设“更加和谐”福建的征程中,经济将更加繁荣,福建社会秩序将更加良好,民生事业将得到更大改善。
何为“更加和谐”?
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民生事业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更加和谐’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与‘更加优美’、‘更加幸福’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肖文涛教授表示,和谐社会包括人的心态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社会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尊重规律就是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遵循发展规律,坚持速度与质量统一、富民与强省的统一。”他说,人们不能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政府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提出“更加和谐”的建设目标,体现了省委对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也为我省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所张君良教授看来,和谐最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民生与民主”。“‘更加和谐’就是民生事业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他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也更复杂,处理、调解的难度也更大,“此时提出‘更加和谐’的目标,表明省委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更加重视,对解决问题更加坚定的决心。”
创新社会管理消除民众焦虑感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要时时了解民情民意,时时把握社会需求。
肖文涛说,相对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一种普遍的焦虑感,各种仇恨心态也开始滋生,各种“新式”的不和谐因素正逐渐显现。“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因此,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在当前就显得特别的迫切。”肖文涛说,创新社会管理的直接目标、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做好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这门功课,也就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张君良表示,通过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将有效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最核心的要务就是时时了解民情民意,时时把握社会需求。”
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
如果应对突发能力强,很多不和谐因素就可能被控制在萌芽状态,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省委书记孙春兰曾提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保证,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肖文涛建议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点,“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这样才真正符合和谐的理念。”
张君良则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自然突破口也应是基层。“当前,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环节较多,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必须着眼于服务能力的建设,通过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他建议说,在思想理念上,要从以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切实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
根据我省社会管理实践,肖文涛还建议说,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应当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如果应对突发能力强,很多不和谐因素就可能被控制在萌芽状态,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得到妥善的解决,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报告摘要
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依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