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郭大路
明天,已故画坛巨擘郑乃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将举行。活动有“两展”、“两式”,分别在两个时间段、两个地点举行,这样的活动安排,正契合了郑氏著名的“双钩画法”的特色。
“双展”活动,明早(12月3日)9:00在福州画院举行,都是难得一见的展出,一为“往事钩沉”影像展,郑家搜罗了郑乃珖先生的诸多旧照,供亲友、学生、研究者缅怀瞻仰和了解,包括上世纪20年代郑乃珖先生14岁在新加坡当咖啡店学徒的旧照、上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时期的学生照、1947年结婚照以及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各个时期与数十百位政要、名家的合影。
同时开幕的“翰墨情缘”作品展,更值得书画界中人及书画爱好者奔走观摩。《题慈母遗像图》是郑乃珖先生为纪念母亲“生前贫居纺织”所作的人物画,画中点缀卉木禽鸟,栩栩欲活,张大千为之题跋,十分珍贵。这幅画是第一次公开展出。1958年作品《公社一派好风光》是难得一见的时代作品;1984年作品《蓬莱衣锦 山水清音》和1995年作品《明媚春光》分别由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收藏,此次为百年纪念,郑家特意借回展出。据郑乃珖第三子郑大干先生介绍,这次百年画展,向各大博物馆借回的画作还有不少。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双展”时间仅仅5天(12月3日至12月7日),大家抓紧时间看展吧!
“双式”活动,安排在明日10:00,在于山堂举行纪念大会开幕式暨《画坛巨擘·郑乃珖精品集》、《郑乃珖纪念文集》首发式。
郑乃珖其人其画
郑乃珖(1911年—2005年),精花卉、翎毛、走兽、蔬菜、时鲜,亦工山水、人物,画法工写结合,尤精工笔重彩花鸟画,山水自创皴法,建树颇多,堪称国画巨擘。生前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文史馆副馆长、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名誉主席、福州画院院长(终身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郑乃珖百年前生于福州,祖居在闽侯上街沙堤村。其父早逝,幼年受教于祖父郑菊三。
郑乃珖童年贫困,却练就两大童子功:郑菊三书法遒劲,精擅绘事,与近代文化大家林琴南同科“举孝廉”,且颇多往来,林琴南是古文大家,因此郑乃珖家学渊源,是绘画天赋与古文底蕴并举,起点极高;另一是幼时喜画,家贫不能买纸,母亲拔下银簪,任他伏地自画,偌长银簪,经年后仅余寸许,不但练就腕力,也造就了他的精细婉转的线描“童子功”。
青年郑乃珖因家贫屡屡辍学,但在1930年短暂就读于上海美专期间,却也学到不少西洋画论与画技。这位天才画家,将素描式的写实功力融入中国画的古典程式,创造出自成一格的画风,而中国的“墨分五色”与西方的写生色彩也在他手中融合贯通,浑然天成。
1947年,36岁郑乃珖喜得贤妻杨位琛,40岁后,他的画作渐入佳境。在西安讲学二十多年间,他与著名山水画家赵望云、蔡鹤汀、石鲁等切磋画艺;晚年期间,常在北京钓鱼台、北京饭店或大连棒槌岛等地与吴作人、李可染、黄胄、亚明、宋文治、关山月、黎雄才、程十发、赵少昂、杨善琛等当代中国名画家笔会雅集。画界人文荟萃,或是郑乃珖绘画艺术屡上高峰的另一原因。
郑乃珖对绘画的精益求精,是画坛中极其罕见的。据他的学生张大松记述,上世纪50年代中,郑乃珖曾送他一幅作品,“1960年某日,恩师来我家,把我画室中挂的他画的那幅工笔牡丹取下,并从裱的绫子上将画芯撕毁,我当时惊诧不已,说:‘老师这幅画,朋友要,我都舍不得给,您咋给撕啦?’他却笑着说:‘幸亏没给别人,给了就麻烦啦。这幅画现在看来尚有缺憾。艺术要精益求精,不好的一定要毁掉,不要传下去……’”
画风如是,为人也是古道热肠,郑乃珖在“文革”期间两受冲击和迫害,却从不忘善待他人、回报社会。他的学生不但记得“一手握笔一手端药罐”诲人不倦的感人时刻,也记下了他1989年3月在香港举办画展,将所得润笔百万元港币捐赠福建省儿童福利基金会的义举——仁者长寿,福州郑乃珖以九五高寿终岁,其德艺双馨,应绵泽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