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侠丐声嘶力竭苦劝高楼轻生男
援外校车争论折射弱国心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援外校车争论折射弱国心态?
资深外交家吴建民称,中国必须有全球胸怀
 

N京华时报 羊城晚报

不久前,一条中国援助马其顿23辆校车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普遍不解:11月16日甘肃幼儿园超载校车发生车祸,造成21人死亡,就在此事暴露出我国中小学校车普遍短缺及财政投入不足时,却捐车给比中国富裕的马其顿?近日,资深外交家吴建民(编者注:吴建民曾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人争论赠马其顿校车反映了弱国心态。

网友的不解属“误解”

吴建民认为,网友争论我国赠送马其顿校车一事存在误解,就是不懂得全世界的事情是连在一起的。他说,老子《道德经》里讲得好:“将欲取之,固必予之。”你一毛不拔就想从人家那里得到好处,是短视的、自私的观念。那样做人都不会有很多朋友,何况是一个国家。

吴建民表示,马其顿是个欧洲国家,可能人均GDP比我们还要高,但是对方也有一些困难,国与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我们援助对方校车,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国家的校车(状况)应该说还不好,我想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你不能说我有一天比人家发展好了,我才能援助人家。那样看起来算盘很精,实际上要吃大亏。”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如果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国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来往。国家跟人一样,你一个自私的人,大家都防着你。

他举了个例子:过去在中国还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花了相当于中国当时外汇储备三分之一的1.5亿英镑巨资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中国人的真诚打动了非洲人民。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毛主席很感慨,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人家为什么抬你进去?你把非洲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真诚地援助他,他也真诚地帮助你。

争论与弱国心态有关

吴建民指出,我们长期是个穷国,老百姓的视野不可能很开阔。但现在全球化了,国门打开了,我们同世界交往增多。我们重新打开国门才30多年,长期的弱国状态形成了一种弱国心态,长期的闭关锁国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心态。“我觉得我们先要更多地向老百姓说明事实的真相,这个并不难解释。比如我谈到的坦赞铁路这个事情,应当是有说服力的,对吧?很多老百姓不了解这个情况,一旦了解了,我觉得中国的老百姓非常通情达理,很富有同情心。我小的时候,家里也不富裕,但是妈妈看到人家比我们还困难,就慷慨解囊。我们看到妈妈这样做,觉得妈妈了不起。”

吴建民强调,我们在心态上要摆脱弱国心态。弱国心态就是心眼比较小,同时喜欢显摆,喜欢吹,怕人家瞧不起。本质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我们有些事情想拔高,明明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敢说,非说是我自己的。这是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另外一点我觉得是胸怀,中国必须有一个全球的胸怀。就说吃饭问题,我们18亿亩耕地是不够的呀。我们每年进口的农产品,相当于中国增加了七八亿亩耕地,你没有这个行吗?这就是跟世界合作、互通有无的结果。”

□声音

或许,在外交家的眼里,通过其向外展示的必然是个尽可能完美和强壮的国家形象;但是在民众的眼中,一点一滴的民生改善,一丝一缕的幸福感,才能让其感受到国力的强大。实际上在这一点上,外交家和民众都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希望国家能够昌盛强大,能够得到认可。

——时言平(重庆时报)

杜绝弱国心态首先就不应该讳言接受别人的长处,现在我们该从那些高居人类发展指数榜前列的北欧小国身上吸取一些经验了,它们启迪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国家强大”的内涵。一个国民富足且有尊严感的国家,也许才能算是一个“占领道义制高点”的国家,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只有这样的强大,才会对其国民心态带来正面的影响。

——社论(南方都市报)

所谓“将欲取之,固必予之”,“予之”和“取之”,难道只有物质利益这么简单?有一些国家,外交比较成功,究竟物质援助占了多大的比重呢,倒不如说是“价值观外交”,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一毛不拔就想从人家那里得到好处”,怎么听怎么都透露着只见利益而忽视价值的味道。

——郭文婧(长江日报)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