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科研经费乱象为何触目惊心?
身边的潜伏
□读者反馈
网友说话
“吃肉骂娘”的任志强是一剂清醒剂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经费乱象为何触目惊心?

 

N邓海建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日前发出警示。他结合自身办案经验,揭示了一条隐秘却惊人的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食利者有教授、财务会计、采购人员……(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漏洞得以一一呈现:管理部门往往只关注审批下拨和课题验收,经费使用监管缺乏,报销领用有太多环节可以上下其手,如何领用与报销,往往校方人员说了算。

这意味着,高校及科研机构侵吞科研经费案与公权寻租并无两样,无非是支配资金权很大,偏偏监管机制又松松垮垮。学者并非圣人,欲望一旦不受约束,照样贪婪。

据统计,去年全国投入科研实验经费达7062.6亿元。面对如此之巨的经费,心怀叵测之人能不挖空心思侵吞?“跑冒滴漏”之下,难怪办案检察官都深为忧虑。

科研经费乱象为何触目惊心?一是科研项目管理立法滞后,尽管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较健全,但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结果“管理多门”,主管单位有规定,高校、科研院所也出章程,层次偏低,漏洞频频。

二是监督执行环节非常脆弱,科研经费使用者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对“象牙塔”存在“天然干净”的幻想,觉得学者素质高,更有自律能力,于是导致“课题已结题,教授已出国、甚至去世,课题账户上还有余额”等怪事。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庞大的队伍以及逐年递增的巨额科研支出,要保证其健康有序运转,确实需要过硬的监管制度。可惜我们恰恰在这方面弊端多多,给不自重的“斯文人”可乘之机。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