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1版:社区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家米店的奋斗与挣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米店的奋斗与挣扎

每一笔账,老王都记得清清楚楚
苦心经营三年,米店是老王的希望所在
 

N栏目主持 吕蕴岚 肖春道

邻居说:“老王,你太辛苦了,来福州那么多年没睡过房子。”

老王说:“不怕,咱出来就不是玩的。”老王叫王克堂,55岁,来自安徽。53岁时,他带着儿子在福州金山开了这家米店,为了省钱、看仓库,他们一直住在货仓里。

然而,这个外来依伯的创业故事刚开始,就遇到了天大的困难……

与老王多次沟通后,主持人把老王的需求归结为六个字:求投资,求指点。

抗震老兵开店创业

老王是个退伍军人,他最光荣的事,就是参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他因此光荣负伤,一只胳膊一条腿落下残疾。

老王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前些年考上大学,但家里没钱,只好和父亲一起到福州干事业。

一切从零开始,2009年,老王父子在金山开了家粮食鸡蛋店,第一年赚了6万,第二年超过10万。

创业第三年,也就是2011年,老王的计划是15万,他信心满满地掏出前两年攒下的钱,买了三辆二手小货车,增置设备,还将新租的店面装修了一番。不想遇到了坎,原先说好的投资人撤了,资金短缺,老王的批发生意就此停止。

两周前,主持人的手机接到一条超长短信,发信人就是王克堂,其中的许多字眼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迫切:

“入股分红,把钱借给我,可谁能相信我呢?”

“一个人想做一番事业怎么这么难?真是难死我了!”

“我也天天看海峡都市报,看别人遇到困难怎么度过……我真的想跳楼……对不起,不要笑我。”

三年拼搏一场空?

21日下午,主持人见到老王时,他正孤独地坐在金山上雁路秋爽苑门口的米店里。

老王总叨念一句老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他说为了“入对一个行当”,他寻找了大半辈子,终于让他找到合适的行业了。

老王告诉我们,粮食和鸡蛋批发生意,不需要任何侃价能力,也不需要做生意的“心眼”,因为价格非常透明,市场上1毛钱的差价都是“大得不得了的”,所以只要勤快肯干,就有出路。

创业这几年,老王白天当司机,拉货又送货;晚上当仓管,守着自己全部身家。“我和儿子就住在仓库里,身边满满的都是米和鸡蛋,转身的地儿都没有,但看到生意这样做起来,我很高兴。”老王说。

2011年,老王寻到一处好店面,“街拐角,地方有我这儿的4倍大,背后连着仓库,有这样的店,生意量可以提高好几倍”;还有人愿意合股做生意,投资20万;再者,老王拉来了小儿子,孙子也出生了,他不希望孩子和大人们一起过苦日子,“要买房,干一年攒出个首付来!”

几件好事凑一起,老王有了“把生意做大”的冲动。

然而,投资人突然撤走,老王没了进货的钱,只能靠零售惨淡经营。

路在何方

老王总结说,自己经商经验不足,不知道资金运转风险这么大,当时连买3辆车,又租了新店面,“实在步子迈太大”。眼下,他的店存货不多,没有资金进货,就要撑不下去了,两年的奋斗即将“打水漂”。

他对主持人说,他有三辆小货车,有经验,对各个蛋场的蛋的质量、运输路线都很熟,他还对这个行当很有研究。他实在不甘再回到零点,毕竟这对他这个年岁的人太难了,53岁开始创业,人生里能享受成功的日子不多了。

主持人离开老王的店后,老王又发来短信:“小孩们怪我计划不周,我现在吃饭都没味道,好心没办成好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