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6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5年25本书“走进”海西 他们要写遍福建的县域经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1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年25本书“走进”海西 他们要写遍福建的县域经济

采风团在连城采风
 

N本报记者 胡兰芝 宋晖

本报讯 一读县志,二读“走进”丛书。在福建,这是一些新上任的县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是什么样的书能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这套丛书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12月“走进海西”丛书的最新一册的书名初步确定,叫做《走进周宁:云端夏都五彩家园》(暂定),这是这套丛书5年来的第25本,全部以“走进”为名。作者团队之大、规格级别之高,在我省属首次。据悉,这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纪实文学。丛书编撰者说,如果能继续出版,写遍每个县市区,完成90册,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福建“百科全书”。

从《铁观音的王国》开始

丛书编委会的同志回忆这套书的成书过程说,这套丛书最早从《铁观音的王国》开始。安溪铁观音集团老板林文侨,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同志是老朋友,他请求少川同志带些人到安溪写写铁观音。少川同志接受了他的邀请。于是,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30人的写作采风组开到安溪。走进安溪之后,受到了安溪县委、县政府的热情欢迎,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了解到2007年全国茶博会要在泉州安溪举办,于是赶在茶博会举办之前,拿出了《铁观音的王国》。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卢展工特意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在茶博会上这本书的反响热烈,之后这本书被安溪的茶商带到了全国,初版的6000册很快就不够用了,加印到12000册,还是不够用,最近这本书又要再版。铁观音之后,卢书记说,写了铁观音不能不写大红袍。于是又有了《大红袍天下》,卢书记再次亲自写序。

这两本书写作的中心都围绕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紧接着全国石雕艺术博览会、全国瓷器博览会又相继在惠安、德化举办,于是按照这样的思路,2008年又组织采写、出版了《中国石雕之城》、《名扬中外的瓷都》,于是就形成了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地反映县域经济为主的纪实文学丛书的思路。每本都包括了县级领导的访谈录、全县概貌式的综述,反映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的、先进企业的、典型个人的纪实文学,不仅有很强的时代感,还介绍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再加上游记散文、贴心的小贴士……

“以经济为中心,反映时代主旋律”这是这套丛书订的标签。每个县市的特色都鲜明、突出:武夷山、安溪的茶;漳州的花卉产业;沙县的小吃;德化的瓷器……“我们要求每本书都能全面集中反映一个县市的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与以往的采风不同之处。”显然,如果这套书继续写下去,能出到90本(包括县、市、区),那活生生的就是当代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写照。据了解,一些新到岗的县级领导干部上任时一读县志,二读“走进”丛书。也许对于他们执政,这套丛书能提供很好的帮助。

阵容强大的采风团

“走进”系列丛书的作者团队也一道风景,25次采风,参与写作的作者有七八百人次,其中有作家、记者和党政领导干部。不少作家都是满头白发,也有80后的年轻人。

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原省文联副主席章武介绍说,作者队伍中一部分是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委会的老同志,一部分是中青年作家,还有各县当地的作家,再加上新闻记者(福建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老中青写作团队相结合。“80多岁的有原省文联主席许怀中,六七十岁的一拨是主力,有十几人,我在里面还不算老。”

章武说,原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亲自“挂帅”,原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担任编委会主任。在团队中有原福建日报总编辑黄种生,他是写政论的高手;有原农业厅厅长吴建华,他是写农业的好手;有原体育局长蔡天初,他熟悉民间武术、现代体育产业……各方面的人才集合在一起,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百科式的书。

章武说,“每一次的采风,老何都去,都要领一件任务,完成一篇文章,每一次的采风团的名单他都要亲自过问,少了谁他就亲自打电话,是不是懒了还是身体不好,而且每本书他都亲自终审。许老80多岁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尽可能地参与采风写作。这都让我很是感叹。这样的切身行走让作家们关注时代、关注农村,如果中国作家不了解中国的农民、农业,不了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理想、追求、呼声,那么文学就只能被边缘化。”

丛书激发张艺谋的创作灵感

到目前为止,25册500多万字的“走进海西”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纪实文学丛书。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曾对丛书有过三次批示,《铁观音的王国》、《大红袍天下》出版后,他高度评价:此两本书的出版,给人以深刻启示,就是文化和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与民生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两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书的本身。

据介绍,凡有中央领导同志到福建检查工作,省委办公厅都要提供这套丛书,作为了解福建的一种读本。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种生告诉记者,这种以县域经济为主,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成就的创作形式在全国都没有,不少外地的同志过来取经学习。同时这套丛书也得到了中国作协的肯定。章武告诉记者,明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他觉得“文学和生活的关系”的创作基本规律,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受到中国作协的肯定,也正是鼓励和倡导作家下基层、反映现实生活。

另一个有趣的桥段也体现了这套丛书的实用性:

张艺谋团队创作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还与这套丛书有一段颇有意思的渊源:当时张艺谋创作组对武夷山的情况并不了解。张艺谋在飞机上还在发愁,无意中看到“走进丛书”中的《走进武夷山——大红袍天下》,翻阅之后,一下子豁然开朗,马上激发了创作激情。

□花絮

福建人民太有才了

20多次的行走采风,让章武最为感慨的是:“真的开阔眼界,真的觉得我们福建人民太有才了——任何一县,不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能做出自己的产业,而且不靠山不靠海也能兼山海之利。”

一路的采风,留下的不仅是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感慨和敬佩,也留下一路的欢笑、感动和回忆。

不愿只是家属

5年前章武得病,一条腿麻木了,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连下楼梯都是倒着走。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他完成了20多次的采风考察,被团队里的其他作家称为“拄杖走海西”。章武明年就到了古稀之龄,“我不知道这套书能写多少年,也许中途身体不行就退出来,但我觉得这对子孙后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走一次就是胜利一次。这三年我停下了自己所有的写作,把精力都放在这套书上。我想得开,与其到处寻医问药,不如真真切切地不停行走。”

因为行动不便,每次采风团都为他争取到一个家属陪同的名额,照顾他行动。但夫人汪兰却说,“我不愿只是当一名家属陪同,我也能写文章。”汪兰是福州师范的退休语文教师,也是散文作家,出过散文集,每次陪同章武的一路,她也领了题目,最后完成了13篇文章。

“老文青”对联游戏

5年了,25次的采风活动,一路上老同志成了老顽童,插科打诨、欢笑不断。前不久采风团又去周宁九龙漈瀑布,上来休息时,原农业厅长吴建华出了个联调侃原广电厅副厅长张锦才,说:张锦才,人才鬼才,才才精通。章武马上对了个下联:黄种生,今生来生,生生不息。章武说,在这里颇有文思泉涌之感。何少川同志笑道:“这是九龙漈赋予的灵感,九龙灵感。”黄种生接了句,“九龙灵感惊天地”。章武想到九龙漈位于七步镇,联想到曹植赋诗,马上对出“七步成诗镇古今”。吴建华也对了一联:武松风骨泣鬼神(在七步镇看到五棵千年水松)。这样的玩笑经常有。

柘荣被喻为谜语之乡,那里的“谜面王”给每个采风者都出了个谜面,给许怀中出的是“指腹为婚”,而黄文山的是“安徽奇峰入笔端”。大家佩服得不行。

20年前故人重逢小乡村

采风团里省科协的林思翔20多年前曾任宁德副专员,任时曾拨款支持周宁禾溪村的村民办中学,那时办村级中学的很少。今年12月采风团走进周宁,林思翔领的任务是写全闽东最美乡村——禾溪村,他一是想看看今天那里发展得如何;二是想看看故人。一下车,一个老农端详了半天,然后惊叫起来,一下子抱住了他,抱得好有力。林思翔定睛一看,依稀从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认出了故人,他就是当年申请办学的村支书。“20多年没见,他还认得出我。”林思翔说,“一所学校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农民们总是会记得你的好。”当年的中学如今改成了小学,中学并入镇里去了。林思翔还记得那年建起学校后,村支书揣着个包跑到宁德来“送礼”,那是他们从山上采下的岩菇,山里人实在,这也是他们送出的最珍贵的礼物。

□声音

●《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

作家必须走下去,作品必须走下去。走下去,眼里阳春盛景,胸中大块文章。走下去的作家,才情倍增,境界高远;走下去的散文,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新华社福建分社新闻中心副主任谢宜兴:

丛书就像一套乡土教材,既有隐约可见的历史脉络,又有真实可感的典型人事与现实面貌。

 
 
 
   
   
   
关闭